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中医养生产业供给侧改革亟须推动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3-23

•在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中医养生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中医养生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人才结构、就业结构、投入结构和动力结构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推动中医养生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要开设中医养生本科专业,夯实人才供给基础;推进就业渠道的优化配置,释放供给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完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岗位。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养生产业也随之兴起,并成为大众创业的朝阳型产业。在这个新兴产业中,中医药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才短缺等短板也日益突出,各种原因导致生产力水平也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中医养生产业的良性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专业养生需求。

对此,笔者认为,在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中医养生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四大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

中医养生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人才结构、就业结构、投入结构和动力结构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这四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第一,人才结构问题。仅在几年前,提起中医养生产业,很多人还会联想到足疗店、美容馆和一些按摩店的身影。但是随着各大产业与中医的交融,中医养生产业已经覆盖到图书、网络游戏、动漫、新媒体、电视节目、旅游、文化、农业等各个领域。但是,与中医养生产业不断扩张相对应的是人才结构的短板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中医养生产业领域的人才来源主要由机构培训、自学自考和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为主。其中,前面两个占了绝大部分,甚至有很多连中医理论都没有系统学习过的“半路出家”的人,经过商业化的包装也成了中医养生的“人才”,甚至成了“大师”。最让人担心的是,一些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也是非常薄弱,有的老师甚至本身都不是中医出身,培训出来的中医养生人员的水平可想而知。

中医养生专业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中医养生产业市场的不健康发展,以至于医生们发现,延误病情的多了、没病折腾出病的多了、看“大师”不看病的多了。于是,中医养生产业红火背后的隐忧逐渐凸现出来,并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医养生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也变得刻不容缓。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老百姓对中医养生保健的热切需求与我国中医养生专业人才培养缺失矛盾的集中体现。

正规的中医养生人才是严重不足的。我国的城市、社区和街道数以万计,社区卫生医疗服务需求空间巨大。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今后中医养生等“治未病”服务必将会顺应社会的需求而越来越多。所以,中医养生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才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最直接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养生本科专业,直接培养和输出中医养生专业方面的科班人才。

第二,就业结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与近年来全民养生保健日益趋热不同,不少中医科班人才在选择从事中医养生工作的时候,其就业却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状。

热的一面是,养生保健类别的专业人才在职场上是受欢迎的,但是青睐他们的不是医院,也不是科研院所,更不是大专院校,而是看准了中医养生产业商机的商家们。他们借用一些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再掺杂一些国外流行的保健方法,来一个大杂烩,并加以高水准的包装,而商业效果也确实不错。于是,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了。

另一方面,由于与临床专业的医学生相比,养生保健类别专业的科班人才在进入医疗机构的选择面上相对弱一些。这类毕业生在针灸推拿方面,功底显然要弱于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康复治疗方面,相对于西医康复专业的毕业生更显弱势,就业机会也会更少。

值得肯定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已经涵盖各类医疗机构,并在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明确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成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这就给中医养生保健类别的人才提供了非常对口的就业平台。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这类人才的就业结构,从整体上促进中医养生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