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如何拥抱中医药发展的春天?(2)
据了解,鄞州区目前累计推广应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有20多项,19家基层医疗机构均掌握6种以上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治疗技术方法,能开展中药饮片、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熏洗等服务。
随着宁波中医药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医药服务。
七大工程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医药事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正如宁波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伟民分析的那样,要拥抱中医药发展的春天,宁波目前面临着不少新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中西医并重不足,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还不强,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短缺等。
以中医药人才为例。到2017年底,我市中医类别执业(含助理)医师有3802人,每千人口中医执业类医师达到0.48,已超过国家十三五规划0.45的目标要求。但是,仍然难以满足老百姓不断快速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徐伟民这几天被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追着要中医师。“中医师难招,名中医更难找!”徐伟民告诉记者,现在好多医疗机构存在缺中医师的情况。一方面,各级各类中医院不断扩大规模,目前市中医院二期,余姚、宁海、象山、鄞州、海曙、奉化等7家中医院正在新建迁建扩建之中;与此同时,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以平均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医院规模的扩大,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增长,对中医医生的需求量势必增加。基层人才短缺,名中医资源更是稀缺。像王晖、王明如、董幼祺、洪善贻、崔云、叶海、沈力、王建康、马伟明、林吉品等声誉高的名医,日均门诊量惊人,工作相当忙碌。
据统计,目前宁波共拥有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10位,省级名中医17位,省基层名中医15位。这些名中医,绝大多数集中于市区各家医院,各区县(市)的患者想要看名中医,不得不大老远地赶到市区医院,不仅不方便,还进一步加剧了市区患者看名中医难的状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宁波市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提出了具体的应对举措。按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实施七大工程建设: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中药道地药材保护工程、中医药服务新业态建设工程。
为保障这些工程的实施,我市各级政府将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中医药传统特色品牌学科建设、市中医院全国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院建设、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建设、中医药人才传承教育培养项目和中医药科学研究平台等五大项目建设。同时,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财政投入、价格调整、医保支付、人才培养、适宜技术使用等政策机制。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推动中医医疗和健康服务多元化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