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肿瘤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肿瘤
山东中医药大学医疗集团青岛明歧中医院 贺孟泉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有其悠久的历史,我国历代名医如张仲景、葛洪、孙思邈等就有使用葱白和竹筒制作灌肠器的说法。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是将中药液体灌入结肠内,药物通过肠粘膜局部渗透和吸收,达到治疗肿瘤及中医驱邪的目的。中药保留灌肠法又称为“肛肠纳药法”,是一种老法新用的给药途径,是将中药经过煎煮以后输注结肠,保留一段时间大约2-3小时自然排除。将中药液体灌入结肠内,药物通过肠粘膜局部渗透和吸收,达到治疗肠道和其他疾病的作用,保留灌肠的中药药液不能超过200ml-300ML左右,温度在30℃左右,注意肛管要细,插管要深,速度要慢。保留灌肠前应该排空大便,以便使药液更好的吸收。我们临床也经常应用“改良法中药保留灌肠”就是将中药通过肛门点滴入结肠治疗法,用小儿吊瓶式输液器与一次性吸痰管连接,给病人中药输入保留结肠内,吸痰管插入25-30cm,控制滴入速度,保留时间长,效果更佳。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实属中医的“八法”之一的“下法”其实早在古代的中医就有了中药灌肠的治疗方法,不过近代医学的发展,中药保留灌肠的设备更加安全和先进。中药保留灌肠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于临床各科并且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在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指导下课题组临床应用于治疗肿瘤病人收到较好的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结肠起自回盲瓣,止于直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结肠长度120-200cm,结肠比小肠短而粗,其长度不超过小肠的1/4。人体每天经过结肠的液体、水分、肠液和液体状药物等大约5000多ML,但是抵达直肠的时候液体只有约300多ML,证明这些液体和水分基本都在结肠内吸收,结肠具有吸收功能是确切的,特别是一些药物在结肠吸收能够达到1/3左右。结肠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和淋巴丛,其粘膜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有人报道结肠壁上有许多渗漏点,以利于吸收功能。正常人大肠的吸入能力很强,每日可吸入5L的水和电解质溶液,按照生理学的理论结肠给药是一种良好的吸收途径,许多药物都能够通过结肠吸收,到达治病的目的。大肠除了吸收药物以外也吸收人体的代谢产物和毒素,所以中药保留灌肠不但能够治疗疾病也是体内排泄毒素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
中药保留灌肠是安全的,没有任何副作用,只是在个别有痔疮的病人临床操作要轻柔,病人灌肠以后要左侧卧位半小时,充分吸收药物和避免药物快速排出,一般病人灌肠以后2-3小时才能自行排出。
现代医学认为中药保留灌肠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排除毒素、扶正祛邪和预防肿瘤转移的作用。而且中药结肠给药可以减少药物的肝肾损害,避免中药对于胃肠的刺激副作用,该方法用药量少,浓度高,起效快,疗效好,安全的特点。更是中医治疗肿瘤等疑难病症“驱邪不伤正”的具体体现。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其技术要领和关键点在于中药的组方,按照当前中医治疗肿瘤的几项原则“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软坚散结”等,其驱邪中药是从大量的中草药中遴选出来的驱邪和抗肿瘤作用的中草药,这些中草药经过临床证实长期口服治疗对于胃肠均有一定的刺激和消化道的反应症状,而经过中药保留灌肠减少了这部分中药的胃肠道刺激及不良反应症状,对于肝肾功能也没有任何毒性作用,减少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及未影响肝脏P450酶系统的代谢系统。
中药保留灌肠的组方要点是利用中药的驱邪抗肿瘤药物,如山慈菇、半枝莲、肺形草、核桃枝、金荞麦、紫草根、铁树叶、蛇莓草、红豆杉、青藁梗、温郁金等中草药,临床中药保留灌肠的处方也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和“辩病施治”的原则,对于不同肿瘤应用不同“专病专药”,才能收到中医“靶向治疗”的临床效果。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肿瘤国内报道较多,而且国内应用已经长达1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明歧中医院中医肿瘤科课题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发展,治疗的病人高达几百人,明确地降低了肿瘤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是肿瘤病人能够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带瘤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并能够延长肿瘤病人的生命。
中药保留灌肠利用结肠的吸收功能,不仅可使药物发挥整体或全身治疗作用,而且通过药物渗透使周围组织和器官如子宫、前列腺等的药物浓度达到一定的水平,起到治疗目的。例如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妇科炎症和治疗男性疾病前列腺的炎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