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都文化涌春潮 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发
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系列报道之:
艾都文化涌春潮
——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纪实
(通讯员:王志勇 祁宣文 熊慧玉 占小虎 吴憾 陈飘)蕲春县是“医药双圣”李时珍的故里,神奇的北纬30°线横跨县域,传奇的艾草——蕲艾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养生蕲春,从艾开始”,艾都之名,随风远播。
蕲地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就从近古至现当代,世界级文化名人辈出:明代医圣李时珍、荆王府纪缮官《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大儒顾景星,清代大儒陈诗,现当代国学大师黄侃、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鄂东机智人物陈细怪等。以文化资源而论,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譬如医药文化、“蕲春四宝”文化,还有近代的红色文化,其中特色最为突出的是医药文化,这里面独领风骚、风头最劲的当属蕲艾健康文化。
2016年5月26日,蕲春县被中国中药协会评审命名为“中国艾都”。蕲春,中国艾都,已成为中国医药界的现实,已成为中医药界人士的共识。
灿烂的艾文明
西周至春秋时,《诗经》中载有艾,《诗经》“五风•采葛”条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战国时著名诗人屈原的《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勇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而《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可见艾叶的知名度了。直至明代,蕲州的李言闻、李时珍父子对艾叶研究最为深入。李言闻曾著《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艾”: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而名“艾”。书中附有用艾叶治病的单、验方52个,是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本草专著,尤其对于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更是十分推崇,“(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亘透彻,为异也。”此述被后人视为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历代医籍所转载,蕲艾也因此而名传渐远,闻名天下。
“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明代的蕲州艾叶就被作为贡品上奉朝廷。千百年来,古蕲州辖内民间种艾、采艾、藏艾、用艾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传统:“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还有别名“艾节”,“游魂无迹任西东,装点柴门沐艾风”,蕲州家家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驱鬼“。蕲州自古又有艾浴的习俗:婴儿新生“洗三朝”,结婚当日“百年澡”,离别去世“涅槃澡”,称为“人生三澡”,都是用蕲艾熬汤冲水洗之。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重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小小艾草,因李时珍而有了“蕲艾”之盛名,而她的品质,又正是李时珍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
风起于决策者的考问
“如何做好李时珍文化这篇大文章,走活蕲春经济发展一盘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蕲春县就致力于李时珍医药文化的发掘。蕲春的决策者们在发问、在思考、在探索。蕲春县“四大家”领导分头带队走进田间、企业和市场调研,组建专班考察亳州、樟树、禹州等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请来南京大学城市设计院院长张鸿雁、武汉大学教授熊元斌等高校专家、教授来蕲春为县、乡领导干部授课;举办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蕲春县委、县政府还广发“英雄令”,呼请社会各界精英把脉问诊……
做足“功课”,心有底数,胸有成竹。“卖药,我们卖不过亳州;制药,做不过上海张高江高新区和武汉东湖高新区。但是,把医药养生与养老养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医药养生城,蕲春却是得天独厚,游刃有余”。
从蕲春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开始,县委、县政府提出“药旅联动”、“全域城镇化”、“集成发展”三大战略,实现“特色鲜明的医药产业城”、“山水交融的生态园林城”、“舒适和谐的幸福文明城”等四城目标。“三大战略”、“四城目标”的核心,就是深度挖掘李时珍人文资源和品牌价值,围绕“华夏中药谷,东方养生城”的发展定位,融合大医药、大旅游产业,发挥两大朝阳产业的合力效应,构建医药知识产业、中药材种植业、医药加工业、医药物流业、观光旅游业、医疗保健养生业和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