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从华帝智变寻找“中国制造”的创新启示
方向:质造,智造,新制造
在中美贸易争端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美国在乎贸易逆差,更担心中国制造的“产业链地位上移”。
今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突破40万亿人民币,折合超过6.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物品消费市场。去年中国是5.7万亿美元,美国是5.75万亿美元。(注:和中国的社会商品零售对应的美国统计口径是retail and food service)
中国市场不仅规模大,而且增速快。2017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是2008年的3倍多,而美国从2008年的4.48万亿美元到2017年的5.75万亿美元,只增长了不到30%。
中国制造的问题在哪里?老生常谈了,就是附加值低,所以必须向“中国质造”、“中国智造”等方向升级。同时,由于80、90、00后的5.5亿人口已成为中国消费主力军,而他们又是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所以中国制造必须从设计、形象、用户体验等方面匹配他们的新需要。新消费群体呼唤新制造。
质造,智造,新制造,方向是清楚的,挑战在于,目前中国制造的掌门人以50、60后为主,他们要为年轻一代设计和生产,往往力不从心。而80、90后一代,创业兴趣都在互联网和金融上,对制造业兴趣又不大。
谁能接过中国制造的接力棒,并用全新理念和方式提升其价值?这是关系到中国制造能不能上台阶、焕发新活力的关键所在。
围绕这一问题,最近我在珠三角和浙江做了一些调研,看到了不少创新驱动的案例。比如佛山以“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为切入点,正沿着“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方向转型;台州围绕“三强一制造”(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和“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加快升级;慈溪聚焦智能经济,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家电、成套智能装备、关键基础件和智能医疗器械。而在中山,我从华帝股份(002035.SZ,下称“华帝”)的转型升级中,看到了新一代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仍然饱含热情,并通过大胆创新,全面提升公司价值,引领行业发展。
2017年,华帝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3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55.60%;2018年第一季度,华帝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23%,归属于上市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49.59%。华帝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速比收入增速快不少,主要是依靠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这背后靠的是系统性的创新。
华帝案例,对于更多中国制造企业的创新升级,很有借鉴意义。
26年前那次创业:一招鲜,吃遍天
华帝在中山小榄镇。
上世纪90年代初,小榄和顺德北滘一样都是珠三角的产业名片。当时北滘有美的、蚬华、裕华,三家企业拿下全国电风扇市场的1/4;小榄的名片则是乐百氏、固力门锁和华帝。但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收购后,声音渐消。
这次到小榄,我发现它依然是一个工业强镇,有6家上市公司,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20个“中国驰名商标”。华帝则成为小榄最亮丽的名片。
华帝1992年成立,有7个创始人,他们在小榄镇九州开发区租的厂房,每人出资额一样,都是10多万元,持股量也均等。
虽然7个创始人都是中学文化,但华帝一开始就和一般私人企业有些不同:创始人的亲戚不进入公司;重大问题举手表决,任何股东一次性支出5万元以上,必须由两个以上股东签字认可;比较早实现了电脑化管理,不偷税,不开白条。从这里能看到对创始人权力的制度化约束。
华帝第一个产品是燃气灶。当时燃气灶的技术含量不高,除阀门外工艺很简单,一个螺丝刀加上零件就能做一个灶。所以市场上杂牌冒牌很多,伪劣产品充斥。为突出重围,华帝从120万元启动资金中拿出30%,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导入CI(公司形象)设计,产品色彩明亮典雅,立即和“螺丝刀工厂”的产品拉开了距离。当时广深高速公路沿线有很多名牌家电企业,全国各地经销商都要沿这条公路提货,华帝就在路的前、中、后三段立起大广告牌,吸引经销商,并在每个区域采取“总代理制”,以避免多个经销商的恶性竞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