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布基纳法索姑娘的中国人:想给女儿办中国国
原标题:我娶了一位布基纳法索太太
这几天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进入公众视野,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采访了一位当地华人,他向政知君讲述了这个国家的现状以及自己闯荡非洲的故事。
“布基纳”取自该国民族语言莫雷语,意思是“尊严的土地”,“法索”在该国迪乌拉方言中则是“国家”的意思。
布基纳法索商业友好总协会的秘书长程建军供图在当地华人口中,这个国家的简称就是“布基纳”。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里就开始有了从事贸易行业的中国人。现在,约有300多名华人长期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他们大都集中在布基纳的首都瓦加杜古。
东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瓦加杜古分店的主管明磊,就是其中之一。
三年前,明磊与一位当地姑娘结为夫妇,这在布基纳的华人圈子里还是独一份。
漂洋过海去工作
明磊是湖北武汉人,大学毕业之后做过几份工作,但生活压力大、工作不顺心让他萌生了出去闯闯的想法。
就在此时,25岁的明磊收到了高中同学郭林的召唤,这是一份发自西非内陆国家布基纳法索的邀请。
与明磊大学毕业之后在国内工作不同,郭林在2009年就去往非洲创业。最开始,他在加纳一家采金机械企业做翻译,后来去往布基纳自己创业。郭林还曾经作为“中国‘80后’勇闯非洲”的代表,登上过人民日报的海外版。
郭林和明磊联系上的时候,郭林刚刚在布基纳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在那里销售来自国内的机械,郭林邀请明磊来自己的公司一起工作。
当时,明磊并不知道布基纳这个国家,对它的了解程度与这几天通过新闻才知道“布基纳法索”的国内吃瓜群众基本相同。但是,出于对老同学的信任和职业发展的规划,明磊还是踏上了非洲大陆。
2012年,明磊用了23个小时,他先坐飞机到埃塞俄比亚,然后转机再飞往布基纳法索的首都瓦加杜古,在那里申请落地签证。
彼时,中国与布基纳法索还没有恢复外交关系,国内也没有直飞的航班。明磊还记得,他在国内出关的时候,连工作人员对他的目的地国家都不甚了解,询问了半天。
首都停电也是常有的事情
布基纳法索商业友好总协会的秘书长程建军说,一直以来,布基纳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相对于其他非洲国家来说是最好的,素有“君子之国”的称号,本地人勤劳、忠厚、友好,就算半夜出行也都没有问题。
但对刚刚去到那里的明磊来说,落差和不习惯还是有的。
布基纳属于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那里的城市类似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样子,只是房子建筑风格大都是阿拉伯式,虽然看起来有点落后,但实际生活条件还好。
布基纳的气候是对比鲜明的旱雨两季,一旦进入旱季,日常平均气温都在40℃以上,连当地人都不会在白天出来行走,明磊甚至见过当地人热得流出了鼻血。
刚到布基纳的时候,明磊所在的公司刚开业没多久,公司里连空调都没有。当然,有空调也不一定能用得上。布基纳的电力不足,即便是首都瓦加杜古,停电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也决定了他们公司销售的产品类型,因为乡下没有电,卖过去的农用机械大都是国内已经很少用的柴油机机型。
不过,最让明磊不适应的还是饮食。
布基纳和其他非洲国家一样,有着深深的“玉米面”情结。那是一种叫做“沙渣”(音)的食物,也有叫“契咕”“粑粑”“萨杂”“希玛”的,都是同一种东西,将白玉米面烫熟,在手里揉成形,然后蘸着酱汁或者肉汤食用。
今年是明磊在布基纳的第6个年头,大米饭仍旧是他最习惯的主食。
约300名华人长期生活在当地
根据布基纳法索商业友好总协会的数据,华人总数约占所有在布基纳外国人的15%,目前长期生活在布基纳法索的华人约300人,有贸易公司在瓦加杜古但不长期在瓦加杜古生活的,还有约200人左右。
他们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小商品、摩托车、日用品、五金、矿山机械、小家电、服装箱包、太阳能等行业,也有几家小型的生产企业。
但在布基纳当地人的生活中,来自中国的消息很少见,当地法语频道的电视台中,播放更多的是来自欧洲的讯息。
有时候,报纸上会出现台湾的新闻,内容大都是交流考察或者是台湾又给布基纳捐赠了些什么。
蔡英文的前任马英九,曾经在2012年和2014年去过布基纳法索,明磊看到过消息但没亲眼见过,但看到过台湾方面往布基纳法索的“外交”人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