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推进文旅产业培育 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9日讯 不久前,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点击查看更多政策内容
结合省内农村资源状况,意见明确,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牢乡村振兴基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构建山川秀美的绿色生态体系,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焕发文明乡风民风新气象,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党坚强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乡村振兴新活力,注重开发人力资本,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水平。
在文旅产业培育方面,意见提出,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电商等扶贫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积极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现代种业、设施农业和旅游、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加快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振兴传统工艺。发展壮大“文化集市”,建设一批民族民俗文化产品加工基地。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农业科技明白人、非遗传承人等,鼓励农民参加职称评定,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全面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和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在乡风文明复兴方面,意见明确,将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注重开发具有甘肃特色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合理适度利用,打造传统农耕文化特色品牌。保护好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民族村寨、古树名木、农耕遗迹、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深入挖掘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乡间小调、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活态的乡村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档案工作,改善存储条件,推进规范化管理。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殡葬改革,引导农民文明祭扫。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扫描查看意见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