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讲养生糟蹋中医(聚焦?养生热的冷思考③)(图)
朱慧卿绘 只信食疗加重病情
中医理论上讲“药食同源”是没错,但更重要的是辨证施治
“每天1斤绿豆煮水喝,不但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治肿瘤;生吃长条茄子就等于吃降脂药,它不仅吸油,治疗血脂黏稠,也能治肿瘤……”按照这种说法,绿豆、白萝卜和生茄子等普通食材,都成了能治疑难病症的神丹妙药。
北京一位姓林的退休老人,每天都忙着煮绿豆水。她只喝绿豆水,不再吃降压药。无论子女怎么劝,老人就是不听。如今,越来越多的高血压、糖尿病人加入喝绿豆水的行列。
然而,记者从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了解到,近两个月以来,因为腹痛、身上发凉前来就诊的病人增加。据医生介绍,起初有病人描述病因时称,是近期大量饮用绿豆汤,医生还并未在意,但此后以同样原因来就诊的病人增多。医生询问后得知,病人都称是听信了一些养生宣传。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认为,在中医理论中,绿豆是凉性的,而中医将人体分为偏寒、偏热等9种体质。内热的人,服用绿豆汤固然适宜,但是对内寒体质的人,病情只会越吃越重。中医理论上讲“药食同源”是没错,但更重要的是辨证施治。不辨真伪地相信养生食疗的作用,轻者是延误了治疗,重者是加重了病情。如此“食疗”,说轻了是误病,说重了是害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刘清泉教授认为,食疗固然可以帮助恢复健康,但它只能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生病之后仅靠食疗,就想把疾病治好,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和科普分会主任委员温长路教授说:“医学家始终把药物治疗看作是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当疾病袭来之时,及时求医、合理用药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失去有利的治疗时机,将对健康造成更大伤害。”
王琦指出,评价食物疗效不应拿个案说事,也许一些方法对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有效,但这种效果也可能与那些人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客观因素有关。个案并不能代表整体,否则是对患者健康的不负责任。
外行比内行更胆大
过分夸大某种食物的某种效果,是对中医的曲解和亵渎
杭州陈先生的女儿今年26岁,110多斤,老是说要减肥。在电视上,一位养生节目嘉宾说:“要减肥就吃生茄子。”于是,她就开始吃生茄子,虽然很难吃,但为了减肥,她坚持吃了一个星期,每天至少2根。结果是这些天吃下来,胃一直很难受,体重却一点都没轻,还经常拉肚子。
温长路说,养生书籍大多打着中医的旗号,但能够反映中医特色的不多。讲养生、写养生,外行比内行更胆大,对群众接受正确的预防保健知识产生了严重误导。
王琦认为,自然界中的食物,可以按“酸、甜、苦、辣、咸”来分类。《黄帝内经》中讲“谨合五味”。想达到营养的平衡,在膳食结构上要包含“五味”。“五味虽喜,各归其功”。不同类的食物,“五味”就是个平衡点。如果像有些养生理论宣扬的那样,只吃少数几种食物,没病的人也会变成病人。
温长路认为,作为食养,中医提倡的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从来不提倡特别饮食和偏食某种饮食。一些养生宣传中过分夸大某种食物的某种效果,是对中医的曲解。
养生宣传的目的,是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温长路认为,中国传统的养生观是“以顺为养”,就是随心、随意、随时、随缘,不能有“刻意”的成分。乱讲养生术,只能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治疗养生不可等同
养生怪论与中医基本理论脱节,给中医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有一种养生说法认为:“肝是绿色的,吃绿豆。心是红色的,吃红小豆。脾是黄色的,吃黄豆。肺是白色的,吃芸豆。肾是黑色的,吃黑豆。”人体器官是什么颜色,就吃什么颜色的豆来补充营养。如此荒唐的说法,被网友们戏称为“豆你玩”。
还有一种养生说法认为,呼吸系统疾病,症在肺上,病在肝上。像哮喘、鼻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的病,都是由肝的问题引发的。
王琦说:“这些养生怪论与中医基本理论脱节,有的甚至是猎奇和哗众取宠,给中医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医认为,一个咳嗽病人,可以由肺热引起、由肺气不足引起、由肝热引起、由肾虚引起,因此,“五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王琦认为,中医将医生分为上工、中工、下工。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未病、欲病和已病,三者的内容截然不同。某些“养生专家”错误地把治疗和养生等同起来,把已病的人当成未病或是欲病的人。混淆这些中医固有的概念,最终损害的是中医形象,影响的是中医发展。
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执行组组长陈其广教授认为,把自己编造的养生理论,披上中医的外衣欺骗公众,这是糟蹋中医的声誉。
温长路建议,卫生部门应成立国家级的健康科普专家团队,从学术角度对养生类书籍和节目加以审查。现在的养生科普十分混乱,需要下大力气整顿。
王琦说,中医科普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国民健康素质的大事。今后,有关部门对于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必须设定门槛和准入条件。一是审核作者是否具有医学专业背景,二是审核作者的观点是否有循证医学证据。他呼吁,必须打击那些打着中医旗号招摇撞骗的所谓“专家”,保护中医事业健康发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