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知识养生保健手法如何进校园、进课堂?
“为什么要推动中医保健手法进校园?又该怎样推动进校园?”2月14日,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上,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抛出了这个问题。推进中医药知识养生保健手法进校园,刘彭芝遇到了不少不解,她“除了解释,还是解释”。其实早在1月份,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的刘彭芝就向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大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中医药基础知识及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议案,这份议案已经经过评审组批准,正式立案。
中小学教育跟中医药扯得上什么关系?
刘彭芝说,自己从大年初二开始,就为推动中医药知识养生保健手法进校园做各种准备。作为一所基础教育学校的校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热情和决心,拼尽这么多心血、时间、精力推动中医药在校园的发展?中小学教育跟中医药扯得上什么关系?
刘彭芝说,这和自己的经历有关。以前,刘彭芝对中医药一点也不感兴趣,对中药也没有太多的好感。但是十多年前,腰病复发,得益于一位推拿大夫的治疗,只一次就治好了,这让刘彭芝很震惊。切身体会中医药养生保健手法之后,刘彭芝开始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而去年年底国家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通过,也让刘彭芝觉得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使命。
早在一年前的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一门国粹,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被习近平总书记喻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刘彭芝认为,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与其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一样,有两项工作至为关键。一是让中医药融入日常生活,用起来,活起来。二是中医药要走进校园,让孩子从小就了解中医药、相信中医药、运用中医药。
“这是培养孩子们中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让中医药进校园,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出多少个中医药名家,而是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让中国人礼敬中医药,让中医药永续发展,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刘彭芝说。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认为,基础教育发挥着在儿童潜能开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推进中医药知识养生保健手法进校园,是培养青少年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青少年中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旨在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让中医这门国粹取得广泛的受众基础,普及健康养生知识,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医院院长杨明会教授说。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难在哪儿?
“曾经有老师问我,中医进校园是爱国主义教育?古文教育?生物学?还是医学?”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委员、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台下默契的笑声。
目前在校园中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学校屈指可数。2011年,北京宏志中学首次增设1个中医药实验班,并于2015年成立宏志中学中医药研究室。2015年底,浙江省教育厅将相关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2016年初,人大附中在学校开设中医保健养生手法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2016年7月北京市东城区在幼儿园推广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既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何现在在中小学推广的力度并不大呢?
屠志涛这样描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师生对中医药文化有渴求、政策对中医药文化有支持、北京有中医药文化科普的资源、各方有中医药文化科普的探索,但是没有成熟的模式和规范。“目前,我们医生和教师‘分家’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难度。” 屠志涛说,目前北京正在探索组建一支队伍、探索一个模式、搭建一个平台、形成一个机制。
杨明会认为,一是既精通中医药文化又熟悉青少年教育规律的教师相对缺乏,二是缺乏用青少年感兴趣的方式更有效地传播中医药文化。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李萍认为,中医药文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需要学生的触摸和体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需要一支教师队伍,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其实,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也有不少中医药学的知识。只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科技部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说,“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开头两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就有11味中草药:皂荚、斑蝥、何首乌等。但是我们缺乏关注中医药知识的意识。”
中医药文化如何进校园?
刘彭芝认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以从普及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手法切入。“为什么敢于把推拿手法引进校园?”刘彭芝说,“有人一听见‘推拿’就和按摩联系起来,就想起一些不好的做法。其实,推拿手法和技术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挖掘和推广。”
刘彭芝说,中医养生保健手法是中医的精华,是一种自然疗法、物理疗法,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适用于每一个人,既可保健强身,也可以防病治病。对于青少年常见的颈椎病、脊柱侧弯、失眠、假性近视等,疗效明显。中医保健讲究生活规律,注重调养,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大有裨益。如果掌握相关保健知识,可以帮学生们缓解疲劳,保证充沛的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在教材课本中引入各类保健操,学生就能有更强健的身体,学生们学会后,既能自助,也能助人,融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生把知识传递回家,就有一个健康的家庭。健康的家庭,就能成就健康中国。
刘彭芝说,自己推荐中医养生保健手法,也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我并不鼓励孩子们在学校学针灸、拔罐,也不是什么都可以进校园。校长和主管领导、校医、教学老师,都要把关,什么样的能进,什么样的不能进。否则,初学者不知深浅,就有可能对自身或者他人造成伤害。”
王国强认为,中小学推广中医药文化,不是培养小郎中,而是普及健康养生知识,让学生们终身受益。不仅是教授中医药知识,更是教学生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帮学生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少一些理论传授,多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王国强建议,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需要区分对象,精心设计具体内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和接受程度,设计不同教学内容。比如,学龄前儿童主要是普及知识;小学阶段侧重接触体验,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意识,比如种植中草药等。中学就需要更多的探索思考,比如讲座、社团、实践等。可以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让进校园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比如从中医药标本、推拿术等切入,也可以组织一些《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的知识大赛。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终身荣誉会长、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卫生部原部长张文康建议,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要让学生们掌握中医精髓的哲学思维,认真研究并精心设计,将中医文化引入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的能力。
而在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主办,创新方法研究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协办的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们发出了“中医药文化及推拿等养生保健技术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倡议。(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春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