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高峰:传承发展中医养生之“香道”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香,既可颐养身心,亦可袪秽疗疾。“香道”养生的理念是:气味养鼻,成份养生,通过口鼻肺腑的呼吸,让中草药的有效成份进入体内,随气血流通,循经络运化,从而达到提神醒脑,定气安神,解除疲劳,缓解压力的作用,并同时促进体内五脏六腑的调和,进而增强身体免疫力。
然而,提起“香道”,不少人会简单地认为就是烧香拜佛,其实这是对“香道”的误解。在采访中,纪高峰博士坦言,这是他在传承发展药香养生中的一个遗憾,关于“香道”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
中国有着悠久的香道文化
香文化在中国的起源非常早,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甲骨文是从殷商时代开始的,而早在新石器时代,他们已经开始使用陶熏炉,在我国辽河、黄河、长江流域先后出土了距今四五千年历史的陶熏炉,样式与现在的香薰炉一样, 造型美观,是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奢侈品”。当时的先民使用蒿、泽兰、蕙草等草本植物的香料用于祭祀仪式,通过燃烧香草类植物产生了令人愉悦的香与烟形,从地面升到空中,可以表达人对上天与神明的敬意,这就是宗教用香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对于草本香材与香料配饰的描写被大篇幅地记载在《诗经》、《离骚》中。秦汉时期,丝绸之路让西域、南亚诸国的香料传入中原, 西晋张华编撰《博物志》中记载,汉武帝时,西域向中原进贡沉香,汉武帝发现沉香有驱除时疫的奇效,焚燃后香气。
三月不散,可以驱瘟避瘴。汉代香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和香,宫廷御医开始以沉香为主方,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来调配香药。著名的“博山炉”就出现在汉武帝时期。香道养生从此进入了汉朝宫廷并正式进入宫廷规制,成为中医养生与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末年瘟疫及黑死病蔓延,使当时六千万人口急剧下降到不足三千万, 华夏中医代表人物医圣张仲景以药香为组方、以《伤寒论》为指导,挽救了华夏民族的一次大灾难。这是史料中最著名的药香养生疗法的记载。
唐代天国盛世,贸易繁荣,佛教盛行,大大促进了制香产业,频繁的大型祭祀活动和外交活动使得唐人用香风气大盛,丰富了诸多行香法门。上层社会将燃香熏衣、佩戴香饰作为基本社交礼仪。香道体系在唐代开始全面建立,融汇了中医养生、宗教修持、以及佛、道、儒三家的哲学理念。
宋朝文士间流行“品香、斗茶、插花、挂画”四大雅事,有大量香典、香谱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香具和制香技法。香席就是一种以“香”为媒介来进行的社会文化活动,借由香的氤氲氛围探讨书法、绘画、文学,品茶、抚琴、饮酒、阔谈天下事。所谓“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是人生品位的一种升华,也是最纯净高雅的品香方式,还有一个特殊的场合会焚香, 就是在考场设香案。在唐代及宋代,于礼部贡院试进士日,都要设香案于阶前,先由主司与举人对拜,再开始考试。
宋朝欧阳修就曾作一首七言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来描写这种情景: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春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
如果说宋朝统治者将汉文化带向了巅峰,那么香道就贯穿了当时人们全部的文化活动和精神生活。
经历了隋、唐、宋时期,药香已经与中国传统中药“汤、膏、酊、丸、散”并驾齐驱,大批优秀的中医不断研究以沉香为主配伍的方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著名医学典籍《苏沈良方》都有详细的药香养生的记载, 在一代代中医学者的努力探索下,香道养生文化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得以广泛应用。
明清时期,香学典籍丰富,其中周家胄(音“咒”)的《香乘(音“胜”)》广泛涉及了香药、香具、香方、香文等内容。最著名的明代宣德炉,是由宣德皇帝亲自监工,炼炉过程万里挑一,成品炉身形制规整,敦厚典雅,作为御书房必备陈设,焚香其内, 香气温纯,达到铜香炉的工艺巅峰。
什么是“香道”?
什么是“香道”?“香道”与中医养生是如何结合的呢?纪高峰博士说: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香,既可颐养身心,亦可袪秽疗疾。“香道” 养生的理念是:气味养鼻,成分养生, 通过口鼻肺腑的呼吸,让中草药的有效成份进入体内,随气血流通,循经络运化,从而达到提神醒脑,安神解乏,缓解压力的作用,并同时促进体内五脏六腑的调和,进而增强身体免疫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