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误区与教学误读让刮痧蒙尘(组图)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4-09
对李道政影响至深的《痧胀玉衡》 李道政认为铜制的工具是刮痧最好的选择 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早报记者 肖婷
在当今年轻一辈眼里,刮痧是一种陌生的经验,掺在样式繁多的保健方法中已不瞩目。日前,早报记者采访了民间刮痧师李道政。他以自身40多年行医的经验为刮痧正名,包括证明刮痧的安全性,刮痧治疗的见效速度快,以及刮痧能解决诸多西医难题。此外,他哀叹,中医院校教学中对包括刮痧在内的古中医内容的删减,使得许多传统中医精华相继失传。
古中医濒临失传
李道政的刮痧术是从古代中医书籍里自学得来的,在他看来,古书便是最好的教材。对比现在的中医类教科书,他指出不少问题。“有些穴位现在都不被关注了,像‘二间、三间’穴,教科书里都没有了。比如二间,背痛时刮这个穴位后马上就见效果了。”李道政感叹,“现在的中医和以前的中医相差太大了。现在学生的古汉语水平每况愈下。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坏水和尚,念经念坏了,几代人以后就不知道坏到哪里去了。包括刮痧在内的古中医肯定是要失传的。”
最严重的还是教材出现错误。李道政介绍道:“‘砭’是一个相对的生僻字,在成语词典中有‘针砭时政’、‘针砭时弊’等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其解释:一是古代治病用的石针,二是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这其实是望文生义,以今度古,对古汉语用词的曲解。东汉《说文解字》里解释砭为石刺治病,后人就将刺理解为‘扎’。荀子《复国篇》中有‘刺草植谷’,这里的刺意思是除,与辞海中的解释‘铲除’是一致的。上世纪的中医教材中,却采用了‘石针扎皮肉治病’的说法,误导了众多的医学生,以讹传讹,曲解了砭术。教科书出现这种低级错误,是对中国历史的不了解,是古文水平的问题。悲哀啊!这样就是把后人都误导了。”
商业运作扭曲刮痧
砭法既是一种治病方法的称谓,也意指所用工具材料为砭石。去年,民间泗水砭石的价格从几百元被炒作至上万元,李道政对此有意告诫:“这实际上夸大了砭石的功效,属于纯粹的商业行为。实际临床用下来,我们觉得铜制的工具最好,它是一种较好的导体,而刮痧就是靠出痧治病。”
砭石被热炒的背后,必然伴随着人们对于砭石疗法的盲目认识。从治病手段到养生保健,刮痧的真正价值也在商业运作的影响下衰减。李道政表示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古书《痧胀玉衡》。该书成于清代,是对前人有关痧胀的医学文献和学术经验的系统全面论述。当下养生保健行业,即便是获得国家资格认证的刮痧师也多存在实践脱节的情形,理论学习又局限于教科书。李道政曾经询问某知名养生机构的刮痧师傅是否读《痧胀玉衡》一书,对方竟反问他这是什么。李道政对此满腹感慨,并批评商业力量对于刮痧的不甚了解和误用:“有些地方是先给你刮痧,刮完之后马上又带你去吃进补的食物,这是商业运作形成的养生保健一条龙服务,却不顾违反刮痧的禁忌:刮痧之后不能马上进补。”
对话
东方早报:据你了解当下的刮痧行业的现状如何?
李道政:很多具有从业资格证的刮痧师通过了理论考试,却从来没有实践操作经验。中医本身分为中医术和中医药两块,中医术就是讲求实际操作技术的。
东方早报:刮痧可以在大众中推广吗?
李道政:刮痧易学难精,大众将其作为养生保健之用,了解掌握一些常用方法是可以的。不过现在的刮痧机构还是良莠不齐的,有的只为牟取商业利益,不顾刮痧禁忌让你多消费。
东方早报:你理想的状况是怎样的?
李道政:我希望这些东西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留给后人,因为它能渡生,给无数在疾病中挣扎的人带去一点希望。让所有的病人永不言败,永不放弃。这些资料宝贵的地方在于我的实践总结,我希望能口传下去,只要有一个人传下去,这个火种就不会灭掉。
东方早报:你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李道政: 所以我到各种邀请机构作讲座进行普及,让人们了解刮痧能治哪些病,这些病能治到什么程度,我们祖先怎么将砭法一脉传承下来,还有就是讲中医文化。
(李道政,中国中医科学院高级推拿师,高级刮痧拔罐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