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成功“引导”象群 用上玉米菠萝有堵有疏
近日,云南的15头野象备受关注。它们离开原来的栖息地一路向北,即使面对“象友”扭头回家、小象偷喝酒糟“宿醉”等等“意外”,也没停下即将逼近昆明的步伐。看着这一群似乎迷路的野生亚洲象群,网友们操碎了心:蹲守航拍的象群、猜测它们的目的地、思考其迁徙的原因...连续上“热搜”。 (原文来自www.9y9y.com)
象群为什么要向北迁徙?它们接下来会去到哪里?人类能怎样介入它们的活动?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对话一线追踪野象的亚洲象研究者——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 (原创文章www.9y9y.com)
完成首次成功引导! (本文来自www.9y9y.com)
但距离象群“回到正轨”,还需相当长的时间
自大象向北迁徙以来,陈明勇和同样在一线工作的专家、工作人员就通过食物引诱和道路封锁并行的方式,试图温和引导象群改变其前进方向,然而多次人为纠偏都没能奏效。
陈明勇教授介绍,5月31日晚,在青玉米、菠萝和香蕉的“诱惑”下,前方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较为成功的引导:“我们用了两个方法。一个就是食物的引诱,我们给它预定了一条道路,在道路上提供了一些食物,买了一些玉米、菠萝、香蕉,这种相对味道重一些、香一些的食物;还有香蕉这种出现在它们附近、被它们吃过的食物”,另一方面,对通向市区和乡镇的道路进行封堵,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大象对前行道路的选择。终于,饿了几天没吃饱的象群,在被引导的那条道路上,大快朵颐数小时,满足了自己,也没辜负大家的希望。
△亚洲象在迁徙途中摄影:总台记者王溪
但这次成功的引导是否具有偶然性?距离最终的成功纠偏还需要多久?陈明勇表示:“我们会好好总结,用有堵有疏的方式,在不过多干预、不激怒它们的情况下,适当校正一些方向,柔性引导它们”,但大象毕竟是动物,人为制定的计划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监测团队白天用光学镜头、夜晚用红外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全天候跟踪,工作人员认为,完全调整象群前行的方向还需一定时日,但在成功经验的指导下,象群“回归正轨”有了更多可能。
一路向北,并非刻意为之?
可能是在高速公路附近“迷路”
一直跟随象群前行的陈明勇教授介绍了亚洲象喜在夜间活动、夜间迁徙的习性,“它活动的时间是四五点开始下山找吃的,然后开始迁徙,一直走到凌晨”,但是亚洲象走起路来的速度还是很快的,一夜行走十几公里算是比较快的速度,这也是监测队需要24小时不间断跟随象群的原因。
但作为对方向有着非常强的记忆力、方向感非常好的动物,大象迷路的可能性极小,这次的偏航或许和象群中的小象有关,“象群里有几头小象,差不多只有一个月左右,它们翻越高速公路时翻不过去,在那里绕了很长时间”,陈明勇认为,或许正是那次耽误时间的跨越,混淆了象群前行的方向,把北当成了南,回家的旅途越来越远。
在陈明勇教授看来,象群后来不再顾忌小象、不断加快前行速度的行为,也正好暴露了它们的“焦虑”:“按理来说它们不会进行这种每天的、长距离的迁移,现在有点赶路的意思”。
△亚洲象在迁徙途中摄影:总台记者王溪
热带雨林保护区不能满足亚洲象
建议建立亚洲象国家公园
野生象群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地出走,是否是因为原本的栖息地受到了影响或干扰?陈明勇表示了对这种推测的认同:“基地保护得太好,会失去其适合亚洲象生活的理想状态”。
△亚洲象在迁徙途中摄影:总台记者王溪
陈明勇曾在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工作超过二十年,他介绍说,从2018年的290头左右,到现在的300多头,不断增加的亚洲象数量,碰上原始森林食物的减少……象群的生活确实会受到影响。
按照人类理想建设的亚洲野象栖息地,其实还是应该符合象群本身的发展需要。因此,为了长远考虑,陈明勇建议,应当专门为亚洲象建立“亚洲象国家公园”,“不是说你把林子保护得越密你对它越好,这种观念要进行一些转变,管理的模式就要相应的进行转变。因为原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禁止进行人工干预的,主要是让它自然演替。那么,将来应该对基地做一些适当的人工干预。”
当然,这可能还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的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