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十大骗术”
不法分子会通过会议营销、健康讲座、专家义诊、免费检查、免费体验、赠送礼品、不合理低价旅游,以及电话推销、上门推销、网络销售等形式,向老年人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推销所谓“保健品”,但其实,这些“保健品”所声称的保健功能未经科学评价和审批,往往不具备保健功能,甚至贻误病情。
“十大骗术”老年朋友千万要警惕!
【骗术一】假借公益欺骗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以读者俱乐部或生活馆的名义对外宣传。
第二步:利用刊登广告、发放小礼品等形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健康养生知识讲座。
第三步:借助“全国健康万里行”“老年人模特队”“夕阳红旅游”等公益活动的名义,组织所谓的“专家”以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同时对多家读者俱乐部或生活馆讲解“养生知识”,现场开展各种互动,会后一对一诱导与会老人高价购买产品。
危害性
1、披上合法外衣,借助公益活动名义,更具欺骗性。
2、利用网络视频会议形式和高科技手段,危害受众面广。
【骗术二】冒充专家恐吓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对“假专家”进行虚假包装、宣传。
第二步:组织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和体检,由“假专家”介绍脑卒中(中风)的严重性,让消费者产生恐惧心理。
第三步:借由“假专家”开展“一对一”的“诊疗”,解读体检报告,渲染体检结果的严重性,吓唬消费者,给消费者下“病危通知”,并提出治疗方案(使用特供保健食品治疗),从而达到以高价销售特供保健食品的目的。
危害性
1、“假专家”随意编造头衔,使得患病老人上当受骗,延误病情。
2、产品价格虚高数倍,其至数十倍,骗取老年人多年积蓄。
3、破坏家庭和谐,引起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骗术三】瞒天过海神吹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在普通酒、饮品中添加“地塞米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等化学药物成分。
第二步:通过广招代理商,营造热销氛围,让消费者感觉大家都在买。
第三步:利用广告“神吹”,“秘方”诱导,将普通酒或饮品包装成治百病的“神药”。
危害性
1、“神药”添加了西药(国家明令禁止添加在保健食品中),这样的保健食品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特别是中老年人食用后可能发生意外死亡。
2、“神吹”广告具有欺骗性,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
【骗术四】免费旅游陷阱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组织消费者参加会议,观看视频,由公司老总亲自演说公司产品治疗百病的神奇功效。
第二先:以“感恩行动”的名义组织老年人到旅游景点免费旅游,在游玩期间组织“假专家”对这些老年人进行体检。
第三步:谎称部分老年人有极大的患癌风险,故意制造恐慌气氛,然后,借此推销声称“可以治疗癌症”的保健食品。
危害性
1、对老年人虚假关心,从而欺骗钱财,甚至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
2、破坏家庭和睦,引起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骗术五】非法添加毒害型
第一步:生产者设立生产窝点,大量生产含有毒有害成分的无外包装的所谓的保健产品,并通过网络向全国批发销售。
第二步:代理商购得产品后,定制外包装,成立多个微商团队,通过微信、淘宝等方式将虚假包装后的有毒有害产品销往全国。
第三步:私刻国家行政机关公章、业务专用章、事项许可章等,伪造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证书等开展虚假宣传。
危害性
1、生产和销售团伙通过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隐蔽性强,受害人群大。
2、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犯罪团伙参与人数多、范围广。
【骗术六】连环施计圈套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通过宣传单或现场产品推介会,夸大虚假宣传产品效果。
第二步:收集患者的病例,用于宣传其推广产品的功效
第三步:组织“癌症”患者现场说法,以“亲身经历”宣传产品的疗效。
危害性
1、利用“癌症”患者现场说法,欺骗性强
2、将普通食品渲染成能治癌症的神药,容易误导癌症患者忽略正规治疗,延误治疗,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骗术七】虚构认证伪装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分发宣传资料,以免费领取礼品、礼物的方式,吸引老年顾客到店获得客源,登记个人信息。
第二步: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和产品宣传会,虚假宣传产品具有“预防及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白内障”等无法证实的医疗功效。
第三步:使用“国内唯一一款”“全球公认”“美国哈佛医学院临床证明”“欧盟EDQM认证”“英国BRC认证”“瑞士SGS认证”等权威认证信息,将产品伪装成高科技产品,并高价向老年顾客推销。
危害性
1、将普通食品伪装成高科技产品,欺骗性强,且虚高的价格使得老年人的钱财受到极大损失。
2、虚假使用权威认证,破坏了认证的权威性,损害政府信誉。
【骗术八】量身定制诱导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开展健康讲座宣传产品,并印制宣称“适用多种疾病、配料添加多种名贵中药材”的说明书宣传散页,向消费者散发。
第二步:发展会员并将其虚假包装成“专家”,宣传其为“老师”,由“老师”上门推销。
第三步:“老师”针对消费者的病情拿出“量身定做”的营销方案,渲染消费者病情的严重性,针对性提出“一对一”的“治疗”方案,进一步鼓吹“产品具有正规医疗难以企及”的效果。
危害性
1、假“老师”上门推销,违法行为隐蔽。
2、虚假宣传使患者相信使用该产品优于正规治疗,导致其停止正规治疗,延误病情。
3、导致社会信誉丧失、人际关系缺乏信任,正常交往产生戒心。
【骗术九】自编自演体验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推出免费体验,以“体验店”“国际风采展示”“荣誉证书”等内容,衬托其宣传并销售的产品“高大上”的形象。
第二步:宣称产品包治百病,夸大产品功效。体验期间向体验者宣传产品的多重功能。如“净化血液、清血排毒,活化细胞、促进新陈代谢,安定自律神经、促进激素的分泌,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等。
第三步:通过播放虚构的体验者回访视频,假借体验者名义悬挂锦旗等形式,宣传本品对改善身体、治疗疾病的作用,声称只要坚持体验,疾病都会好转。
第四步:在体验活动中自编自导消费者抢购场景,制造畅销假象。
危害性
1、夸大疗效,误导消费者。
2、食用产品无医生指导,安全隐患大。
3、高价销售,掏空老年人腰包。
【骗术十】非法集资诱骗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专门招幕老年人代理推销保健食品,声称保健食品功效好、公司实力强大吸引老年人参与。
第二步:实施非法集资,利用老年人希望获利的心理,突出该代理活动在缴纳一定本金的基础上可以按月获得分红。
第三步:待老年人缴纳费用后,免费提供保健食品,以“赠品”反馈形式派发假冒的产品。
危害性
1、通过包装项目、制造卖点、有偿赠送的形式,一步步降低老年人警惕性,欺骗性强。
2、利用投资高额回报的手段,达到对老年人实施非法集资的目的,使得老年人钱财受骗数额大,后果严重。
3、将假冒产品迂回销售给老年人,老年人饮用后,对身体危害大。
【食品安全知识科普】
保健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我国保健食品有一个特有的“蓝帽子”标识。
保健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得宣传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
所有的保健食品必须按规定在产品标签上标注“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如何科学选购保健食品?
1.要到正规的商场、超市、药店或网店进行选购。
2.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或备案号),依据其标注的适用人群和保健功能有针对性的选择。
3.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购买,要注意索要和保存有效的销售凭据或发票,以维护自身权益。
4.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不要一次性大量购买某产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