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刮痧拔罐 > 正文

守住临期食品安全底线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21-07-10

● 近年来,大众消费观念发生转变,临期食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线上线下还出现了数以万计专卖临期食品的店铺,临期食品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 目前,临期食品市场尚且处在一个灰色地带,我国对于临期食品的管理还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由此造成了临期食品市场诸多问题的产生

● 临期食品价格虽然打折,但安全不能打折,这需要消费者、商家和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阳

□ 见习记者 张守坤

原价22.8元的卤味现价6.6元,15元的便当打完折后只需2.8元,一瓶13.9元的牛奶现在不到4元就可以买到……在北京市某连锁便利店,张宸(化名)几乎每天都能“捕捉”到这些最新折扣。这些食品既不是“三无”产品,也不存在任何瑕疵,相反其中很多都是由大品牌厂商生产,它们和货柜上以正常价格售卖的食品只有一点区别——在保质期内临近保质期。

为处理临期食品,很多超市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类似打折或者买一送一“捆绑销售”的做法,只是范围并不广,而且大多数人对此的印象是只有“贪便宜的老年人”才会购买。近年来,大众消费观念发生转变,临期食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线上线下还出现了数以万计专卖临期食品的店铺,临期食品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临期食品销售火热的同时,也有不少消费者提出了自己的疑虑,其中最关心的就是临期食品的安全问题。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临期食品价格虽然打折,但安全不能打折,这需要消费者、商家和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

线上线下备受青睐

临期食品市场火爆

6月2日晚上七点半,在天津市大桥道某菜市场内,很多店铺老板已准备收摊回家,而一家食品折扣店内仍人来人往,还有不少顾客在店内挑选商品。店主王先生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他们家卖的大多是临期的进口饼干、饮料、膨化食品等,价格一般只有正价产品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一位正在购物的顾客说:“进口商品原价一般较贵,打完折后便宜划算、性价比高,还是挺吸引人的。”

购买临期食品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时间来到晚上八点十五分,在天津市滨江道某大型超市水果区和熟食区旁,已经聚集起好几位顾客在此等候。每天八点到八点半左右,店里的水果蔬菜和寿司、烤鸭等食物都会开始打折销售。刚开始一般都是六折或买一送一,九点左右价格可能会降到三折。

超市工作人员对《法治日报》记者说,很少有东西能够“挺”到那时候,一般刚降价时就卖得差不多了。原先来超市买这些临期食品的多是些老年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来光顾。”

在采访中,《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不仅越来越多大型商超推出临期食品货架,越来越多主营临期食品的店铺也以仓储店、折扣店的形式开始在街头出现,大部分临期食品保质期在原先保质期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左右,并且越临近保质期的商品折扣力度越大。

除了线下实体店,线上也不乏临期食品的身影。多个电商平台均有临期食品销售,在输入关键词后,可以找到很多特价食品或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网店;多款专门网购临期食品的App应运而生,付款订单不在少数;豆瓣网站上的“我爱临期食品”小组创建于去年9月份,现在成员已接近7万。

临期食品市场的规模有多大?今年1月,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供给侧来看,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临期食品市场潜力巨大;目前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年龄为26岁至35岁的占比47.8%,年轻人成为购买主力。

天眼查显示,以“品牌食品特卖,日期越近越便宜”为卖点的某电商平台,早在2018年就获得了上亿元融资。此外,近年来还有不少主营临期食品的公司获得上千万元融资。种种迹象表明,临期食品已站上市场风口。

临期食品为何会火?《报告》显示,食品市场产能过剩是临期食品出现的主要原因。随着越来越多临期食品的出现,临期食品的市场价值也逐渐遭发掘。从最初通过小规模的店铺进行临期食品的折扣销售,到线下直营店的出现,再到临期食品遭放到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行业的受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而临期食品市场的发展也将走向规范化、规模化。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任超认为,多种原因交织造就了临时食品市场的火爆。对于消费者而言,临期食品价格较低,还能扩大其食品选择种类和范围,并且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所变化;对于商家而言,销售临期食品解决了临期食品的处理问题,有利于解决减少因商品销售不畅而承担的沉没成本,发挥商品的最大化价值。

在江苏省法学会经济法研究学会理事、江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杜乐其看来,购买和销售临期食品也与反食品浪费法的立法宗旨相契合。

销售过程存在猫腻

国家标准尚未出台

5月28日,刚从天津市泰兴南路某超市买到两盒鸡胸肉的王奶奶显得有些高兴,因为还有3天就过保质期,因此售价不到原先的一半,但回到家拆开包装后王奶奶脸色立马变了——一股臭味飘来,很明显鸡胸肉已经变质。仔细看过包装后,王奶奶发现价签下还贴有一张价签,上面应该是真正的生产日期。实际上,这两盒鸡胸肉已经过保质期快一星期。

任超说,从现实情况来看,临期食品中也存在一些食品安全隐患。“因受到利益的驱使,一些非法商家可能会修改食品的生产日期,将过期食品改头换面,冒充临期食品。这样的食品一旦流入市场,将对大众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此外,存放和流通中的条件变化往往也会影响实际保质期,这是不可避免的。”

王奶奶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类似的事她还碰到过一次,只不过上次是鸭腿,而且商家没有篡改保质期,但在还有几天才过期的情况下,鸭腿却散发出臭味。

临期食品安全吗?为何有些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却变了质?

对于临期食品的界定,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只有各省市出台的相关地方性管理规定,比较具有参考意义的是原北京市工商局在2012年发布“食品保质期临界”的标准: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比如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标注保质期16天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比如酸奶;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天至4天,比如牛奶、未灭菌熟食等。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的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因此,处于保质期内的临期食品在包装完好、储存得当的情况下,其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障,一般来说可放心食用。否则,即使在保质期内,食品也可能变质。

早在2007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规范食品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的指导意见》就要求,乡镇、街道和社区食杂店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在进货台账中作出醒目标注,并将食品集中陈列或者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今年4月29日公布并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中也明确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法治日报》记者发现,相较于线上平台的公开透明,线下实体店中很多超市并没有设立专门的临期产品销售区,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消息 ,而是和正价产品混在一起出售,有不少消费者以为这是商家的短期促销手段,没看清保质期就购买,过几天准备食用时却发现已经过期;许多销售临期食品的店铺中,商家也不会醒目标注临期食品的具体保质期时间。

任超说,根据相关规定,商场对临期食品促销处理时应当向消费者作醒目提示。一般保质期在半年以上的,到期前15天内需要公示;保质期两年以上的,最后30天是“临界期”;而保质期仅为一个月的产品,最后三天内则需要明示“本产品即将到期,特价处理”等字样。如果商家未尽提示义务,可能会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报告》还表明,目前中国临期食品行业的消费者认可度依然不足。由于临期食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属于在食品流通环节中的“剩余品”,依然有超过60%的消费者对临期食品产生其是过期食品、低质量产品的负面印象,超过50%的消费者购买频率少于每月一次。

“目前临期食品市场尚且处在一个灰色地带,我国对于临期食品管理还缺乏具体详细的规章制度,因而对于临期食品的处理大多依靠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自主行为,由此造成了临期食品市场诸多问题的产生。”任超说。

亟待完善监管体系

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商业里的“临期”往往是一个与库存、折耗紧密相连的消极性概念,临期食品也不例外。如何处理临期食品,一直是令企业头痛的经营难题。临期食品市场的悄然走红,有效化解了处理问题,让商家和消费者实现了双赢。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