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保过?广东省消委会曝光校外培训十大潜规则
广东省消委会发布通报称,近年来,校外培训消费矛盾增多,纠纷投诉日渐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全省消委会系统处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10286件,占总投诉量3.76%;2019年,处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17611件,占总投量4.71%;2020年,处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27960件,占总投诉量7.09%;2021年上半年处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10949件,占总投诉量6.66%。总结归纳以往投诉情况,广东省消委会列举了校外培训十大潜规则如下: (原文来自www.9y9y.com)
一、师资宣传套路深,“货不对板”差太远 (自媒体www.9y9y.com)
解读:名校名师是校外培训机构常见的宣传卖点。但到了实际课堂上,广告中所称的“名师”“专家”其实不存在。部分培训机构为降低成本,找一些有教师资格证的年轻人,甚至是在校大学生,通过包装化身“特级教师”“名师”,以虚假宣传误导或者诱导消费者。 (本文来自www.9y9y.com)
二、课程安排被隐瞒,报名容易约课难
解读: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更新进步,不限时间地点的网络课程逐渐走红,但一些线上培训机构在向消费者介绍课程时避重就轻,只提课程数量,过多渲染培训效果,淡化上课时间安排。而消费者在实际选课时,往往因为学员人数过多或机构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无法预约到适合课程。
三、储值优惠很吸引,预付学费难退还
解读:档位储值,即一次性购买课时数越多,每节课的收费就越便宜,是一些机构诱导家长预缴、多缴学费的惯用手法。一旦消费者因课程或培训机构经营出现问题而提出退费要求时,往往遇到拒绝或被拖延退费。
四、格式合同藏陷阱,霸王条款侵权益
解读:教育培训机构在日常经营中经常以格式合同的形式与消费者达成协议。但这种格式合同却可能“暗礁”丛生,暗藏不公平不合理格式条款,如“协议一经签订,概不退款”“所有课程将在课程有效期满后自动截止,未结束的课程将自动作废”“培训期间,出现任何安全事故概不负责”等等,均涉嫌“霸王条款”。
五、约定内容随意变,服务下降难维权
解读:出于经营原因或受疫情影响,一些机构未事先知会消费者就将教育培训课程和学员转包给其他机构,或随意变更协议上约定的上课形式、时间、老师等内容,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六、低价营销花样多,超长预交应谨慎
解读:校外培训机构为了让家长早交费、多交费,绞尽脑汁使用各种价格营销手段吸引家长。一些家长经不住低价的诱导和“轰炸”,提前预交大量费用,不仅加重经济负担,还承担较大风险,一旦培训机构停业或申请破产,将蒙受严重经济损失。
七、口头承诺有猫腻,“白纸黑字”很重要
解读:信守承诺本是经营者、商家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但一些机构却借此弄虚作假、玩弄手段。销售人员推销课程时,往往信口开河,随口承诺。而实际上,要么没有兑现,要么实施时大打折扣。这种弄虚作假行为,不仅构成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也使消费者维权时困难重重。
八、提分保过作卖点,事后结果不认账
解读:一些培训机构为招揽生源,以“承诺保过”“提分保证”“提前学”等为营销卖点,夸大培训效果,以此吸引消费者缴费报名。
九、分期付款变贷款,退贷被动且困难
解读:把培训贷款包装成“分期付款”,游说经济实力不足但有培训需求的消费者以“分期”形式缴纳学费,但对贷款限制性条款和风险只字不提。一旦消费者申请了贷款,钱就打到了培训机构账上,形成无人监管的资金池。等到消费者想退贷时,才发现,因涉及银行等第三方贷款单位,非常被动困难。
十、个人信息遭泄露,推销电话接不停
解读:消费者在使用在线教育平台时,会被要求以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进行注册,并填写孩子的相关信息,在办理退款时也会被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虽然平台的服务协议中一般都有“隐私制度”的相关规定,但是这些服务协议采用合同格式,条款诸多、内容冗长,多数网友并未阅读或者只是简单浏览,或直接设置“我已阅读并同意”选项,在这些“同意”背后,个人信息就被泄露出去。
(总台记者张莉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