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在希望的田野上
农旅融合绽放“富农之花”
“现在,专程来这吃鱼头的人也有很多,尤其在双休日、节假日,农家乐旁边的停车场上,私家车是一辆挨一辆。”虽冬意渐浓,但距离县城60余公里外的焦滩乡“鱼头一条街”上,农家乐业主老钟的生意却仍旧“火热”,“在家门口就能赚上钱,可不比外出打工好嘛!”
“生息”于乌溪江畔的焦滩乡虽坐拥山水美景、文化古韵,但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很长一段时间,该乡经济发展一直不温不火。为了鼓起农民的钱袋子,2009年,在焦滩乡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乡里规划出农家乐一条街,引导分散经营的鱼头馆和有意开鱼头馆的村民落户创业,以鱼头作为特色餐饮,附加客房住宿。
从重组的农家乐一条街,到如今声名在外的“鱼头一条街”,短短几年时间,“焦滩鱼头”的餐饮品牌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截至目前,“鱼头一条街”有农家乐经营户13户,餐位2200余个,年均营业额1400余万元。
焦滩乡“鱼头一条街”仅是我县各乡村依托旅游,发展农家乐等促农增收的一个缩影。坐落于大柘镇海拔800余米高山上的车前村,曾经是个无人问津的“空壳村”。村民日常靠种些水稻自给自足,收入微薄,年轻劳动力外流严重。
几年前,该村党支部书记邀请几位摄影朋友来村里做客,雾锁群山的风光和村内的黄泥房一下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么好的旅游资源为什么不利用?”很快,车前村两委确定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摄影文化的目标。
其后,高山休闲农家乐的创办和国际摄影文化节的举行,让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旅游经济逐渐成为车前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如今,借势旅游发展,长粽、冻米糖等当地农产品更是“摇身一变”,成了备受追捧的伴手礼。
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依托生态资源,因农旅融合而“浇灌”出的“富农之花”,正在我县越来越多的乡村绽放。
记者 朱敏 通讯员 张远
惠民政策点亮农村文化新生活
“颠勺要用手腕的力量,这样才能保证稳……”近日,石练镇宏象村开展中式烹饪培训,来自丽水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当地的50多位村民开展面对面的指导教学。
此次培训让村民们受益匪浅,他们表示,家门口的培训不仅学起来方便,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也很实用,希望以后能经常参加这样的实用技术培训。
其实,这只是我县开展农民培训的一个缩影。2010年,我县推出“进百村送培训上门,访千家助农民致富”活动,通过一清(摸清当地经济发展实情)、二实(抓实培训)、三谈(了解农民培训需求)、四优(优质服务)开展各项技能培训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生活,更是培养了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实现“华丽转身”。
目前,我县建成4所中心成技校,为各乡镇(街道)的村民开展各类富民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技能、健康养生、家庭教育、法律知识、电脑实用技术、实用家常菜、文明礼仪、茶艺等多种培训。“通过开展猕猴桃、红提种植技术培训,每年带动当地及周边500余名农民就业,更是涌现丽水精英农师祝小水等一批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北界中心成技校校长周建娥说。
除此之外,我县每年还向市场购买服务,在农村文化礼堂开展“种文化”活动。遂昌县剑光文化有限公司作为“种”文化的一支本土生力军,积极配合政府种文化,罗列了包括戏曲、舞蹈等八大门类的“菜单”,由村民进行“点单”后,指派相应老师下乡教学指导。近年来,剑光文化有限公司共组织面对面培训2000多次,培训学员75000人次。
如今,走进农村,麻将声少了,音乐声多了;关起门来的人少了,聚在一起的欢笑声多了,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充实快乐……
记者 蓝叶佳乐 通讯员 叶珠香
农村百姓乐享优质基本医疗服务
“以往我们看中医,只能大老远跑一趟县城医院,如今不用排队、挂号,就可直接到乡卫生院的中医馆刮痧、拔罐、针灸,真是大大地方便了我们农村百姓。”提及开设在乡卫生院的中医馆,湖山乡奕山村村民叶樟华赞不绝口。
得益于我县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县积极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帮扶基层新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服务能力明显改善,农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