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2021:围绕资管新规的坚守或离开
全面净值化的“大资管”时代即将来临,产品净值化转型提速为整个资产和财富管理市场迈入全新的“大资管”时代做好了准备。而拉平起跑线后,各类机构的同台竞技值得期待。
2021年,信托行业及从业人员经历着从展业到守业的过程,不少从业者随着机构的调整离开了行业,也仍有不少坚守者,行动上趋于保守为主,逆势而动者寡,不过在业务的转换期明显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2021年进入尾声,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仅剩两周。
一位信托公司财富管理部门从业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总体来说,既有告别,也在向前看。
“就从业者个体来说,有离开的,也有坚守的,但整体都是在不同赛道继续拥抱净值化的大趋势。接下来,对于信托行业来说,核心部分在于非标估值和打破刚兑的推进。”该人士表示。
投资者:趋于理性
当变化反映在产品端,相关销售人员和投资者无疑是两类需要关注的直接面对变化的群体。
“感觉现在买信托好像没有之前那么稳了,也少有前几年高达8%-9%的年化收益率,我们也在保持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一位信托投资者林立(化名)告诉记者,特别是这两年,信托产品的风险有增加的趋势,与整个市场有很大关系。
“理财师推荐产品时也会建议加强对底层资产的了解。”林立表示,这两年基金产品比较火爆,理财经理对于其特别了解的产品也会推荐一些,进行分散配置,还是需要慢慢习惯浮动收益的产品。
金乐函数信托分析师廖鹤凯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拉长时间来看,在各类资管产品中,10多年来信托产品在高净值人士心目中,前期经历了一波从认知到认可到信任的过程,在经历近几年的风险事件后,投资者更加趋于理性。
“近三年是信托行业在第一个高速发展的十年后的一个大调整期,行业规模经历了一波阶段性顶部的下滑后,又小幅反弹趋于稳定的过程。”廖鹤凯表示。
记者采访了解到,现阶段,对于此前一直投资信托产品的高净值人士来说,总体上对于信托还是有足够的信任度,继续选择再投资的或者追加投资的客户占大部分比例,不过在项目选择上比之前要谨慎。
但是对于这几年遇上兑付风险的客户,特别是涉及到个别大面积出现风险、资金池无法兑付的信托公司客户来说,短期内较大比例会离开这个市场。
一位不愿具名的信托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从过往情况看,信托公司不愿意打破刚兑既有产品后续发行方面的考量,也有公司展业层面的考虑。而现阶段,当出险项目有增多趋势,这样的逻辑也没有办法延续下去了,只能通过资产处置实现兑付。这样的话,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消息 ,对于投资者来说,有些项目的等待时间就会延长。
“各家信托公司业务结构不太一样,有的投资者购买了多家信托公司的产品,现阶段也会就风险情况进行衡量比较,整体来看,前期地产业务参与较少并以政信类业务为主的信托公司相对来说压力会小一些。”该人士表示。
业务逻辑:经历变化
“今年很多信托理财师明确建议,暂时不要再买地产类的信托产品,已买的产品则要关注到期时间和兑付情况。”林立表示,自己购买的地产信托产品中也有一部分今年9月份到期的受融资方影响,暂时还没完全收到本息,在和理财经理保持着沟通。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地产信托违约金额共计707.43亿元,在各投向领域占比较高。
一位南方地区信托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预计明年信托公司地产业务总体还需要一个处理的过程,直到实现平稳过渡,在这期间会以存量业务为主。现阶段,尽管相关项目有明确的抵押物,但难度在于资产变现。
“对于地产项目来说,很重要的是要有抓手,就是抵押物或者实质性管控的标的项目。”该人士进一步补充道,如果交易对手是部分已经陷入风险的地产公司,在具体地产项目很好且资金没有遭抽到集团公司“输血”的情况下,处置起来会相对轻松,一般不一定会到司法拍卖这一步。
在该人士看来,信托投地产,如果以贷款形式参与的话要看抵押物,如果是股权形式的参与,则要实质性管控项目,防止资金抽离。前面的工作是基础,基础不牢,处置能力再强也行不通。
廖鹤凯表示,经过这一轮房地产业务的风险暴露,涉及的信托公司风控模式预计会有较大调整,原有的业务逻辑也出现了重大变化。
“在出清这一轮风险后,后续将更侧重于真正的投资类房地产业务,更加注重项目本身的选择和未来现金流测算,后续更多有房地产丰富从业经验的相关专业人才也会遭继续开展相关业务的公司持续引入。”廖鹤凯进一步指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袁增霆指出,信托业的转型调整情况为从发展的角度估算风险增加了事实依据。积极的转型调整主要表现为旧业务及拖累作用的持续下降,新业务及拉动作用的稳步上升。银信类业务与证券类资金信托业务是这两股对流力量的典型代表。
标品市场:找到定位
标品信托已经成为信托公司业务转型的重点领域。具体来看,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结束,通道业务持续压缩,非标投资明显减少,标准化投资快速发展,信托业转型取得一定成效。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季度末,资金信托规模为15.67万亿元,同比下降9.04%。从资金信托在五大领域占比来看,排序分别是工商企业(29.02%)、证券市场(19.50%)、基础产业(12.52%)、房地产业(12.42%)、金融机构(12.12%)。
可以看到,证券市场是资金信托投向的第二大领域。证券市场信托的增长主要源自投向股票和债券资金的信托产品,尤其是投向债券的资金信托产品同比大幅增长。
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周萍指出,在政策引导下,预计证券市场信托的规模和占比将持续提升。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环境为信托公司带来了标准化资产投资机会,信托公司应充分发挥信托资产的本源属性,发展直接融资业务,促使金融市场投融资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结构相匹配。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市场容量未来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的情况下,相关机构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在标品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以及缓解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而这样“正确而艰难”的选择的落脚点则在于会不会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廖鹤凯告诉记者,具体来看,产品形态方面会和“固收+”比较类似。在各类机构发力这一领域的同时,信托公司也并不是没有空间。和之前的非标产品相比,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升级。
“在原有传统非标交易对手基础上进行筛选,同时也有评级机构的参与,信息披露更加规范透明,并且更符合监管的要求。另一方面,交易对手范围更窄其实也降低了风险。”廖鹤凯补充称。
从业者:拥抱大趋势
一位信托公司财富管理部门从业人士马飞(化名)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总体来说,既有告别,也在向前看。就从业者个体而言,有离开的,也有坚守的,但整体都是在不同赛道继续拥抱净值化的大趋势。
而接下来,对于信托行业来说,核心部分在于非标估值和打破刚兑的推进,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向投资类业务的转型。
“我个人认为,如果不能拥抱新的趋势,而将眼光局限于传统业务,容易陷入没有必要的悲观之中。”马飞这样说道,一方面深耕多年的传统业务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另一方面新的业务也需要招兵买马,要做的事情其实很多。
在马飞看来,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在标准化业务中也会遇到很多之前的交易对手,在转换了发展模式之后,相关交易也会更加规范化,比如信息披露等方面。
具体来看,与券商、基金在资本市场业务追求“大而全”不同,信托公司应该结合自身在财富管理领域积累的优势,以及相对灵活的私募特性,走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径。
马飞告诉记者,专业的人才团队还是缺的,很多新业务只靠传统业务团队是做不了的,可以看到今年部分公司已经有出现一些“冒尖”的团队,不过占比依然是少数。
其中,以私募债为例,团队运作得好确实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非常考验团队的专业性,也有很大的空间,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来做,从市场上现有大多数团队来看的话,获得高收益会比较难。
在某北方地区大型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事业部负责人看来,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具体到投资方面,需要基于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使得有关产品的布局、组织设置、投资决策、激励机制更具有长期视野,较少受到短期利益的扰动,不会盲目追逐短期排名或明星效应,更加注重投资者持有体验。
从业务类型和行业布局来看,廖鹤凯认为,未来可以预见的变化包括融资类业务继续压缩,投资类业务特别是证券投资类业务有持续拓展的空间,特别是债券业务作为这两年信托行业转型中的规模担当,后续将在信托行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此外,股权类投资的占比也会逐步提升,不过在未来3年的提升空间预计有限。”廖鹤凯指出。
转换期:从展业到守业
在马飞看来,行业转型期相关业务的新名词并不少,在此基础上更需要进一步厘清,避免浅尝辄止和盲目复制的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