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健康养生业迎来“财富第五波”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4-10

健康养生业迎来“财富第五波”

 

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人遵循自然规律用于养生的原则,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阐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也是养生的理论基础。过去这一年,一系列与大健康产业有关的政策利好频频出台,给中医养生产业开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政策频出 行业利好不断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部国家级中医药战略纲要提出,要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鼓励中医药机构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加快中医治未病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对中医养生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提出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有调查显示:商业社会中的人群有20%的人是患者、75%为亚健康人群、只有5%是健康人。快节奏生活和竞争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堪重负,生态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也在不断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安全。可以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健康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健康消费 产业迎来风口

有专家指出,以美国为例,2009年健康服务就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6%。而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刚刚起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大健康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国外经济学家认为,继蒸汽机引发的“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健康保健时代”已经到来,健康产业将成为全球“财富第五波”。

从养生产业的细分市场来看,无论是食品保健品、地产还是旅游,均在这些利好背景下,迸发出新的生态。

以养生地产为例,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型房企一早布局养生地产领域。万科地产早在2010年宣布进入老龄化养生住宅开发运营领域,首创、保利、华润等地产公司先后专门成立养生养老产业研究团队。

在大健康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养生旅游正迎来自己的春天。今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使旅游资源与中医药资源有效结合,形成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开发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中医药特色医疗旅游、中医药疗养康复旅游等旅游产品,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项目的特色化、品牌化。鼓励开发以提供中医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主题线路和特色产品。这份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基地,形成一批健康旅游特色品牌,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健康旅游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打造一批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到203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健康旅游服务体系,健康旅游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游客将我国作为健康旅游目的地,提升产业发展层级。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