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博会健康产业发展论坛举行
悠悠民生,健康先行。昨日下午,第十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在合肥举行。
建议在合肥等地建设中医药产业基地,探索“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本次论坛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产业大数据时代”、“中部六省健康产业发展”等议题,从医改政策、社会需求、科技发展、资本关注、品牌建设等维度分析健康产业的内涵及外延影响,论道资本、保险、养老、新医学、移动医疗等产业领域的前延后伸、高位嫁接,推动大健康产业各领域间相互融合、跨越发展。
谋划合肥等地可建产业基地
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如何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安徽省中医药协会理事长王健说。
“健康服务业将是未来10年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世界医疗保健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点。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保健市场。”围绕安徽健康服务业发展,王健说,结合安徽发展实际,未来,中医药可以进一步加强跨界的融合交流,在与养老、旅游、文化及健康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都将大有可为。
“健康服务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无污染等特点,适合城市型经济体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王健建议,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方式搭建健康养生产业园,考虑在合肥、黄山、池州等地选址,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医药特色健康产业基地。
布局探索“中医药+”模式
湖北是传统中医药大省,底蕴深厚,中医药资源丰富。“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通过实施“建设名院、打造名科、培养名医”的“三名”战略,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拥有25家三级甲等中医院、62家二级甲等中医院。
“与安徽类似,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湖北中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吕文亮说,2016年,湖北省中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增至64家。
“湖北省充分利用中医药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探索‘中医药养生+旅游’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开发神农架、大别山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中医药特色旅游线路,将养生和治未病服务融入中医药健康旅游。”吕文亮说,湖北省将充分挖掘李时珍、万密斋为代表的湖北省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荆楚中医药文化研究,推进中医药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和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建设。
“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网络的基本健全,防治重大疾病能力的显著提高,以及治未病服务能力的明显提升,基本适应了全社会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吕文亮说,可以推动中医药养生、养老、医疗、康复、文化、旅游、保险、信息等服务产业优化发展,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示范基地,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思路创新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何清湖说。
“不论是基于蕴含丰富的哲学智慧,还是效法自然的养生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的内涵都非常丰富,包罗万千,但内容与形式相对来说呈碎片化特点,因此要实现中医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应当正视这一显著特点。”何清湖说,中医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究竟应该转化什么?首先是转化成为健康产业,推动中医与养老、旅游、食品、互联网、健身休闲五大产业融合发展;其次是转化生活方式,将中医养生文化转化为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转化成文化作品,特别是创造接地气的文化作品。
中医养生文化应该怎样创造性转化?何清湖认为,应该运用“中医+”思维,既要整合中医药领域的内部学科,在原有分科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内部交叉乃至进行必要融合,又要实现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从真正意义上打破学科的传统壁垒,跳出圈子、转换视角、多方位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创新。 ·本报记者 许超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