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五大平台构建中医养生学科体系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3-26

  中医养生学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于中医养生的重视,相关中医养生学的现状研究也多了起来,但大都是针对养生学发展历史及内涵、外延方面的相关探讨。2012年,国家“十二五”首次设立10个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作为其中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此提出对学科模式的思考,为中医养生学科的发展及模式创新贡献力量。

五大平台构建中医养生学科体系

  中医养生学科内涵

  中医养生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贯穿了人整个生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一门事业,其内容不仅是探讨未病先防,也包括已有疾病治疗。我们采用的“扶正祛邪”思想所涉及到的与“扶正”相关的方法都属于中医养生学的范畴,例如在病后的恢复阶段,如何去减少复发,如何去减少不良因素对疾病造成的伤害及病后的身体康复等。

  中医相关领域各个学科的内容也与中医养生学有所关联,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中医存在的地方就离不开中医养生,离开中医养生谈中医,中医就没有了灵魂。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核心

  从养生学科内涵看,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模式无法单一为一种,允许多种建设模式共存,但前提必须有一个核心为指导,而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核心是“服务”。

  如果服务是中医养生学科建设的核心,那么服务的对象就是所有希望延年益寿的人。根据人群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所处阶段不同,以及季节的不同,服务对象也是多种多样的,进而决定着服务的方式也应灵活变通,大致可划分为:定时定点、集中与分散、共性与个性、需求与必需几种不同方式。养生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单一地认为哪种方式最好,只要有养生的观念,随时随地都能养生,即养生无定式,观念最重要,围着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健康调养的原则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体系

  不同时期,因社会发展特点不同、各医家观点不同,要求我们对于养生的理论学术研究要做到精细、精准及深入、全面,真正做到系统的对于古今文献有关养生理论及各个医家的学术思想整理、归纳、研究、阐发,并通过教学、科普等方式进行理论推广。

  中医养生学的方法研究离不开适宜技术的继承和创新,推广及应用,还有人才培养作为后备军。人才的培养应涵盖养生范围内不同方面,例如养生技术人才、科普推广人才等。在养生保健产业方面,需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时限,也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以学科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则能更好地立足于实践和服务。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平台

  学科的发展在服务的核心指导下,开展理论学术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产品研究,而各个研究的具体落足点均离不开相关平台建设。

  (1)学术平台

  与其他学科不同,养生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目前的养生各医家分散在各临床科室、基础学科、营养学、中医药学等各个专业,只有建立学术平台,才能给养生学科的理论学术研究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

  以河南省为例,为给养生学者们提供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我们成立了河南省养生保健分会,分会成立三年以来全国各养生专业人士及热爱养生的社会人士通过该平台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同时带动产业进步,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实现了养生专家、养生企业、需要养生的人民群众三者的有机结合,同时每年都与国内外建设进行交流合作,促进学术研究发展。

  (2)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大难点,养生适宜方法及养生技术是否具有有效性、标准性及规范性要依靠科研平台开展评估及推广。河南省成立的科研平台——河南中医学院茶膳研究中心担负了学科建设工作。

  (3)教学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提出以课程或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以课程或项目的实施作为人才培养的过程,从而产生人才培养的标志性成果,并带动人才培养的临床技能提升,该模式称为“作业式”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离不开交流,“外面人才请进来,学科人员走出去”的交流提升了我们人才队伍的交流能力,在未来,人才培养仍是学科建设的重心。

  (4)商务平台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