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刘逢军 论《中医养生的根本和市场发展》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3-30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中医养生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这种文化与人民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正确理解中医养生的本质,使民众树立唯物辩证的养生观,是中医养生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中医养生的源头及基础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偏向于治病,并兼养生。养生不治病,着眼点在“治未病”,即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者促进身体的康复。中医养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来自于人民,来自于实践。

中医养生文化产生于中国古代人民的养生实践,而不是实验室。《帝王世纪》写道: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百草,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史记·补三皇本纪》写道:“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就是依靠“一块树皮、一把草”的调理,使中华民族虽屡经天灾、战乱的磨难,虽无现代医疗技术保健,仍然生生不息繁衍昌盛。同样,中医养生方法方便易行,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而效果不减。科学实验的标准之一是“可重复”性。而这些方法经成千上万的人重复几千年而结果一致,充分说明了中医养生的正确性与科学性所在,而验证这种结论的权威正是人民大众。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石,其不仅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从始至终贯穿了养生的内容,并占有重要篇幅。它成书约在战国时期,作者站在辩证唯物的立场上提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并且指出人在大地上,大地悬在大气中,较早地揭示了人和宇宙之间的客观关系。其理论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在精辟论述生命生成和养护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而在这段足以作为中医养生原则的经典语言中,《黄帝内经》首先把能够参与养生的人界定为智者,接着提出了养生的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心态和谐、身体和谐。其中人与自然和谐是总纲,强调人的心态和身体的调节一定要符合自然。

正本清源,《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和理论从战国时期发展至今,一直是主流中医养生学者付诸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瑰宝,它对民族繁荣发展卓有贡献,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其丰富的生命力,被历代医家所敬仰,甚至为一些现代医学家所认同和研究。

建立和谐自然的生活方式

是中医养生的根本

中医养生来自人民来自实践,它的内容必然是丰富多彩而简便易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与太阳同步。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了四季的气候。《黄帝内经》便揭示了四季阳气变化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说阳气在春季生发,夏季成长,秋季收敛,冬季潜藏。人类“顺四时(季)而适寒暑”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成为自然的组成部分,获得自然的力量而生机勃勃。

《黄帝内经》讲:一年有四时,一天也分四时。按平均分配的方法计算,3点~9点(以北京时间计,下同;其它地区需考虑时差因素)是一天的春季,9点~15点是一天的夏季,15点~21点是一天的秋季,21点~3点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万物潜藏,春季万物复苏。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人们早睡早起。甚至儿歌也唱道:“早睡早起身体好。”可惜的是,当代人普遍睡得晚、起得晚,与太阳的起落相悖,导致了众多人群进入亚健康状态。

在中医养生实践中,笔者让一些亚健康者晚上21点~22点睡觉,早晨5点~6点起床,绝大多数人获得了好的效果。有些人甚至摆脱了精神抑郁状态,出现了欢快的心情。

二是饮食有节。《黄帝内经》讲:吃得少补气,吃得多伤气。在养生实践中,一些大腹便便的人,适当减少饭量,肚子小了,气色好看了,心情愉快了,身体有劲了,走路轻快了。过去吃得多也不觉撑,现在多吃一点就会感到脾胃不适。

人是万物之灵,有系统的预警机制。饮食有节会使机制正常预警,它使人的饮食既满足需要,又不造成废物堆积。

三是心态平和。《黄帝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官,君主明群臣则安。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通过中医养生文化的学习,减少过多的欲望,“和喜怒而安居处”,也是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医养生实践中,一些脾气急躁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养生,发脾气的情况明显减少,工作起来和谐顺畅,甚至有的离异夫妇重归于好。

当代人亟须树立中医养生的

世界观、方法论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