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5年01月26日 01:09 星期日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刮痧拔罐 > 正文

稳增长底气足 多地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瞄准“6”以上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23-12-20

(原标题:稳增长底气足 多地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瞄准“6”以上)

截至1月18日,全国已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公布了2021年的地方生产总值(GDP)增速与2022年GDP目标增速。在经济运行面临三重压力下,多地的经济发展目标依然保持力度,将GDP增速设定在6%以上,体现出地方稳经济增长的十足底气。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多地将2022年的GDP增速设定在6%以上,既要求地方在2022年要实现“稳中求进”,以更大的努力去实现目标,也反映出这些地方对于2022年稳增长有信心、有底气。

多地GDP增速目标设定“6”以上

截至1月18日,已经召开省级两会的地方中,除甘肃外,11个省区市都公布了2021年预计GDP增速。其中,北京、浙江、安徽、湖南、广西、重庆、四川等均高于去年初的既定目标,如北京、重庆等个别地区超出2个百分点以上。

“目前已预公布的省份增速大部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表现较好的省份更倾向于先报成绩。”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宏观分析师应习文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2021年经济增速高于年初目标的地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全年受疫情影响较小的,比如四川、重庆;一类是2020年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增速自然会因为基数效应而提升,比如2020年增速仅1.2%的北京。

在公布成绩的同时,12个省区市也发布了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仅有北京、重庆将增速目标设定在6%以下。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把经济增长目标设置为5%以上兼顾了需要与可能,与潜在增长率相衔接,也为疫情防控、结构调整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留出余地,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引导各方面把精力集中到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上来。这也为今后几年深化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留出更大空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做出了类似表述。

目前来看,河北、广西、四川、西藏、安徽、江西、湖南、河南将2022年GDP增速目标设定在6%以上。安徽、江西不仅将增速目标设定在7%以上,还表示将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西藏更是将在今年挑战8%左右的增速目标。

在应习文看来,由于2020年多地经济增速表现不佳,因此2021年的目标增速相对容易达成。而多地将2022年的GDP增速设定在6%以上,则要求地方在2022年要实现“稳中求进”,以更大的努力去实现目标。也有专家对记者表示,目前情况反映出这些地方对于2022年稳增长有信心、有底气。

扩内需挖潜力各地稳增长底气足

从各地2022年的工作重点来看,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刺激居民消费、增进经济新动能来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是各地敢于设定经济增速在6%以上目标的“底气”。

在扩大有效投资上,各地都强调将在2022年狠抓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城市更新、民生补短板等领域项目开工建设,尽早形成工作实物量。安徽省就明确,将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扩大有效投资,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600个以上、竣工1200个以上。河南省全年计划推动64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新建5G基站4万个、各类充电桩3万个以上。四川在加快川藏铁路、成达万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的同时,还与重庆发力川渝合作共建,大力推进160个共建重大项目开工落地。

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上海市在1月18日发布《2022年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加快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争取上半年完成全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对保障性住房的扩容提速也被写入多地的2022年重点计划中。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就计划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1万套(间),四川省将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8万套(间)。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钟正生指出,2022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增量约为230万套(间),形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约3363.8亿元,预计拉动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3个百分点。

在刺激居民消费上,多地都提出要在2022年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如安徽省就明确要培育县乡消费、数字消费等新的增长点,支持各地举办富有特色的消费节活动。四川省力争打造一批文体旅商综合体、特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浙江省将重点培育壮大文化服务、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

上一篇:数字零售的迷局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