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课件
这是拔罐疗法课件下载,主要介绍了拔罐疗法的历史;拔罐疗法的特点;拔罐疗法的作用原理;拔罐的操作方法;拔罐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欢迎点击下载。
PPT预览
PPT内容
中医基本操作技能(拔罐、刮痧、艾灸、穴位注射、中药湿敷、中药熏蒸)
目录
拔罐疗法的特点
无创伤,无痛苦。对畏惧针刺和注射的病人尤为适宜
安全、稳妥,疗效确切。不经胃肠给药,不会损伤脾
胃,无副作用,无个体特异性。
不受任 何条件、设备限制,或坐、或卧、或立、或
屋内野外,随时随地可以施术。
便于普及、推广,好学易懂,入门容易,方便群众和
缺医少药地区。
仅在采用药罐时需少量药材,且利用率高,有利于保
护药材资源。
拔罐疗法的作用及原理
拔罐通过温热和机械负压刺激作用,可使身体局部充血,使毛细血管扩张,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从而调整机体的功能,消除病理因素,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1)局部调节作用
A、负压作用: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同时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B、温热作用:拔罐法对局部组织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2)、整体调节作用
拔罐法的整体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加上温热的基础之上的,任何疾病过程都是其整体性的反应,局部病理改变总是整体性疾病过程的一部分,属于现象与本质的哲学范畴,二者是辨证统一的。祖国医学根据二者的辨证关系,通过局部治疗,由现象到本质使机体整体得到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即通过局部调整实现整体控制。
(3)不同罐法不同作用
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选用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不同的拔罐法也有其特殊的作用。
如留罐主吸拔阴寒痼冷,故治疗风湿痹痛,可在局部留罐,以出现紫痕为宜,可隔二、三日连续拔罐,至不出现紫痕为止;闪罐主祛风舒筋,故治疗面瘫,可在面部闪罐,以宣通气血;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加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
拔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如能与别的治法如温和灸、帖敷、按压等结合起来,那么临床作用和治疗效果必将大大加强,其应用范围也将大大扩展。
拔罐法的操作流程
一、操作流程
1、定穴:
根据病情选择拔罐部位和拔罐方法。
操作流程
3、观察:
(1)拔罐过程要随时检查火罐吸附情况;
(2)局部皮肤红紫的程度,以局部皮肤紫红色为度,其疗效最佳;
(3)皮肤有无烫伤或小水泡,有无疼痛、过紧,有应及时起罐;
(4)留罐时间10分钟,询问患者的感觉。
操作流程
4、起罐:
起罐时,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利起罐。
拔罐养生常用方法
拔罐养生常用方法主要有:增加活力法、祛除浊气法、疏通经络法等。
一、增加活力法
取穴:劳宫、涌泉、三阴交、足三里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主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振奋阳气,清心泻火,宽胸利气,增加活力的功能,配合涌泉、三阴交、足三里,效果更加明显,经常在此拔罐可使人解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竞争激烈,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生活。
二、祛除浊气法
取穴:涌泉穴、足三里 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又主生长、发育、生殖,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肾气充则生长发育正常,精力旺盛,反之则生长发育迟缓,精力不足。肾为主水之脏,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人体就会出现湿毒侵袭的现象,湿邪重着粘腻,易趋于下,不易排出,常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其它各种疾病。涌泉穴经常拔罐可以及时祛除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肾经,使经络气血通畅,肾脏功能正常,肾气旺盛。配伍足三里更可使人体精力充沛,进而延缓衰老,体质康健。
三、疏通经络法:
① 任、督二脉透罐法 任、督二脉透罐法是对传统腹背阴阳配穴法的继承和发展,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在任、督两脉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阴经与阳经,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对人体五脏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②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纵贯整个颈背腰部,五脏六腑之经气均在此流通。现代医学证明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位于人体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丛附近,在这两处腧穴用走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气血经络的协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在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走罐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保健方法。尤其对颈椎病,腰椎病更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
四、培补元气法
取穴: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关元与气海穴皆为任脉之要穴,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二穴自古以来就是保健强身的要穴。命门,顾名思义为“生命之门户也”,为真气出入之所,肾俞为肾之要穴,经常拔这四个穴位,可以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调补精血法
取穴:三阴交、气海、肾俞、心俞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相互滋生,精血才能充盈。肝主藏血,可以调节人体流动血量,全身血脉都归心所主,气又为血之帅,故常拔三阴交可调补肝,脾,肾三经的气血,配以肾俞、心俞、气海可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六、预防胃肠道疾病
取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足三里是人体极重要的保健穴位,对于脾胃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脾俞、胃俞为脾、胃二脏的背俞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在这几个穴位拔罐可以有效的调节脾胃功能,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拔罐有什么副作用?
中医刮痧疗法
什么是刮痧:
刮痧(Skin scraping)是中国传统的自然 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刮痧的源流
关于痧症,早在元明时代的医籍中就有记载,如在《痧胀玉衡》中有言:“痧毒在气分者刮之,在血分者刺之,在皮肤者粹之,痧毒入腑者宜荡涤攻逐之”,另外,对刮痧的具体操作也描述较为详细。如“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刨子脚蘸香油刮之”。
刮痧治病原理
中医认为:痧症是人体受秽浊邪气所伤,经络不通,气血逆乱。通过刨刮人体一定部位,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同时使体内邪热疫气外泄,宣邪透表,则实热可泻,痧毒可除。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刮痧能使神经系统兴奋,血液、淋巴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旺盛,激活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抗病能力。
刮痧时的操作技巧
刮痧板应与人体皮肤呈60°或90°角,刮痧板在刮拭时先涂抹介质,再以施术部位为中心,并尽量向外周扩大其范围。
刮痧工具
大小适中、边缘光滑的硬物均可作为刮痧的工具凡。一般有以下几种:
(1) 苎麻粗纤维 早年用,现己多不用。
(2) 铜钱 现已少见。
(3) 汤匙、小碗、酒杯 现较为常用。
总之要求:
边缘光滑、没有破损,无锋利之物。
可就地取材。
介质:增加润滑,有清水、植物油、风油精。
刮痧时各部位的顺序
头面部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施术者用刮板在患者前额部从前发际自上而下进行刮拭,并点揉印堂穴,百会穴和两头维穴。以印堂穴为中点,分别向左右两侧刮拭前额,止于两侧太阳穴,点揉太阳穴。以皮肤红润为度。患者闭目。施术者用刮板轻刮患者上下眼眶,并用刮板轻揉患者的两侧睛明穴、四白穴和迎香穴。 施术者用刮板轻刮患者上唇和下唇周围,点揉人中穴和承浆穴。在患者两侧面颊涂抹少许介质,施术者用刮板自下而上轻轻刮拭面部;并用刮板轻轻点揉患者两侧耳门、听宫、听会穴,以面部皮肤红润为度。
刮痧时各部位的顺序
项背部 患者取侧卧或俯卧位,医者侧立,先从后项发际下第七颈椎起至腰骶部第五腰椎为止,由上而下轻直刮。然后从第一胸椎旁开沿肋间向外侧斜刮脊柱两侧,由上至下顺刮;背部肋间,由内向外斜刮。此处为常用部位。
刮痧时各部位的顺序
肩颈部 颈部后外侧至肩峰,由内上往外下斜刮;颈前部气管两侧,由上往下顺刮.
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骨);剑突下至脐上;均由上往下顺刮。胸胁部肋间,由内往外斜刮。
肘腘窝 由上往下顺刮
刮痧时,一般先刮肩颈部、项背部,再刮胸腹部、肘腘窝。
刮痧具体方法:
先将预定刮痧部位用肥皂水或清水擦洗干净,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
右手持瓷汤匙等刮痧工具,蘸取少许食油或清水,在预定部位进行单向刮动,干后再蘸再刮以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条痕或斑块为度.将刮痧局部的食油或水擦干。
刮痧适应症:
中暑、流感、感暑夹湿、急性肠胃炎轻症;具有清热开窍、辟浊解痧之功。
发热咳嗽 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刮治,如咳嗽较重;再刮治胸部第2、3、4肋间。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
刮痧禁忌症:
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高血压、中风等病禁用。
损伤后出血不止或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禁用。
局部皮肤溃疡,损伤处禁用。
刮痧疗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
一定要先在施术部位涂抹一定量的介质后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刮板与皮肤的摩擦,降低对皮肤的损害,而且更可以增强渗透力,加大治疗功效。。
在患者体表施术时,施术者应根据患者的自身和疾病的特点掌握力度和控制时间进行刮痧治疗。 (1)“实则重之,虚则轻之”。体质较强、病属实证、病情较重的患者用力稍重,时间稍长些;体质虚弱,病属虚证、病情稍轻的患者用力则轻些,时间短些。 (2)治疗操作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局部情况和注意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 (3)对于某些血液疾病,传染性疾病、脏器严重受损等特殊情况的病人不应使用刮痧疗法,或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
艾灸技术
什么是艾灸:
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操作。用来解除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适应症 :
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哮喘等虚证、阴证、寒证。用于多种皮肤病及胎位不正。
操作流程:
1、定穴:
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
操作流程:
2、施灸:
(1)、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使患者感到温热,但无灼痛为度。
(2)、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随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4)、灸至局部皮肤红晕。
操作流程:
3、观察:
(1)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2)防止艾灰脱落,造成烧伤或毁坏衣物。
操作流程:
4、灸毕:
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
禁忌症: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均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艾灸要注意什么:
1、施灸的先后顺序: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柱是先小而后大。
2、施灸的补泻方法: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需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支。
穴位注射法
什么是穴位注射法?
是将药液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的适应症:
穴位注射的适应范围很广,凡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均可采用此法。
操作流程:
1、定穴:
选穴原则同针刺法,但作为本法的特点,常结合经络、穴位按诊法以选取阳性反应点。
操作流程:
2、注射剂量
操作流程;
3、操作方法:
首先使患者取舒适的体位,用经过严密消毒的所需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好药液,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液注入。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刺激,推液可快;慢性病、体弱者宜用较轻刺激,推液宜慢;实热证,注入宜速,虚寒症,注入宜缓。
操作流程:
4、疗程:
急症患者每日1-2次,慢性病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6-10次为一疗程。反应强烈都可隔2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天。
穴位注射要注意什么?
必须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药物的质量、有效期、配合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均应做皮试。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宜采用。
药液不宜注入血管内。一般药物不能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胸腔、腹膜腔。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为孕妇禁针穴处,不宜水针。年老体弱者,选穴须少,药剂量酌减。
注射器、针头、注射的部位消毒必须严格。
中药湿敷
什么是中药湿敷?
湿敷法是将敷布用药液浸透,敷于患处,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
丹毒、脱疽、关节炎、手足癣等外科肿疡及皮肤病。
操作流程:
充分暴露敷药部位,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敷布,将所需药物用均匀浸透敷布。
将敷布浸药的范围超过红肿范围敷于患处。
加纱布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美观而牢固。
禁忌症: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大疱性皮肤病、表皮剥脱松懈症及对湿敷药液过敏者禁用。
湿敷要注意什么?
药液温度常规38-41度,湿敷前要辨证,热症凉敷,低于体温;以病人可耐受为宜。寒症热敷,但不超过50度,要避免烫伤。
湿敷时间为30分至1小时,每日1-2次。
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皮肤反应。
中药熏蒸
什么是中药熏蒸?
是以热药蒸气为治疗因子的化学、物理综合方法。
适应症:
风湿类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骨伤类疾病:腰椎间盘脱出症、肩周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内科:感冒、咳嗽、高脂血症和高蛋白血症、糖尿病、失眠、神经官能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肠炎。
妇科:痛经、闭经等。熏蒸疗法的十大功效:疏通经络可放松筋骨,打通人体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对各种风痛有效。
皮肤类疾病:鱼鳞病,银屑病、硬皮病、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等。
操作流程:
配制药液,确定熏洗部位。
将药液趁热倒入容器,根据不同部位按要求熏蒸。药液偏凉时,随时更换。
保持药液温度,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清洁局部皮肤、擦干。
禁忌症:
(1)重症高血压、心脏病、急性脑血管意外、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者,重度贫血、动脉硬化症等;
(2)饭前饭后半小时内、饥饿、过度疲劳;
(3)妇女妊娠及月经期。
(4)急性传染病;
(5)有开放性创口、感染性病灶、年龄过大或体质特别虚弱的人;
(6)对药物过敏者。
中药熏蒸注意事项:
掌握好熏蒸温度,以60—70度为宜,避免烫伤,年老体弱者防止虚脱。
某些患者在熏蒸过程中,可能发生头晕,恶心、胸闷、气促、心跳加快等不适,应当立即停止熏蒸,卧床休息。
熏蒸后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切忌过劳。
空腹与饱食后均不宜熏蒸。
治疗过程中患者适当饮水。
治疗时间不宜超过一小时。
老人和儿童应有专人陪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