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刮痧拔罐 > 正文

捏脊及十指刮痧、拔罐、艾灸、按摩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3-31


四、  捏脊
     捏脊的方法:孩子俯卧位,用双手分放其脊柱两边,从其尾椎骨,捏其皮肉,捏起即放,捏三下就提一提,沿脊柱中线捏到颈项。此为一遍,每天2-5遍。
     捏完后,还可以运用推拿手法中的滚法、摩法给孩子放松,舒缓背部的紧张感。
     滚法:握拳,可以空握,也可以握实,用拳头在孩子的背上滚动。
     摩法:用手掌放在背部做环形旋转摩擦。也就是用手掌抚摩一遍背部。
     捏脊对小儿无副作用,适用任何年龄段的孩子。有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只要每天坚持,效果会很好的。
     每次捏脊、刮痧后,鱼儿总要加上滚法、摩法。我如果不记得做这两个动作,他总会提醒我:妈妈,还有滚法、摩法。滚法、摩法,次数随意。有时我就做一遍。
五、十指刮痧法

      十指刮痧法:剪干净指甲,磨平滑,用十只手指的指腹刮背部,从脊柱中间往身体两边刮,一路刮至臀部。角度可以平着刮,也可以斜45度刮,可以一直刮至两胁下。此为一遍,每天1-2遍。刮完后同样可以用滚法、摩法舒缓紧张感。刮痧不用天天做,可以连续刮几天,就停,或隔天刮一次,刮几次就停止。
       此方法是参考我国著名傣族舞蹈艺术家刀美兰老师的刮痧法。在中央4台的《中华医药》节目《“孔雀公主”刀美兰的养发经》里,刀美兰老师给老伴儿治脱发,用牛角在前胸后背刮痧,刮“非”字()。我在给鱼儿捏脊时尝试也给他这样刮,但考虑到小孩子的皮肤嫰,所以我没使用牛角等其他刮痧板,只用我的十只手指的指腹。这样刮,鱼儿觉得非常舒服,经常让我一定要刮至两边的胁下。刮的时候,我没使用任何的油类。刮后会有一条条的红痕,刮完整个背会通红,但不用害怕,过一会就消了。鱼儿从来没有觉得不舒服,还享受。当然刮的力度各人自己掌握,以孩子的耐受力为主。有人会问多大的小孩可以刮,我没有在很小的小孩身上试过,中里巴人曾建议6岁以下的小孩别刮痧。但对于鱼儿来说,他觉得刮痧舒服,认为捏脊比刮痧痛,他宁愿刮痧。
       中里老师在书里曾说刮痧要顺着经络刮。但我觉得也不是绝对,有效就是硬道理。刀美兰老师的经验以及我的实践,说明在背部不用顺着膀胱经、督脉刮痧,排寒、排毒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的。诚如我们的邓小平同志所说:“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六、拔罐


       1.  全身拔罐



        我主要是按民间中医网上的传承的开罐图拔的()。传承是给女儿治多动症拔的,但用于咳喘,我觉得没有问题。并且我还会再加拔多几个咳喘相关的穴位:定喘、身柱、大杼、风门、肺俞等。这些穴位就在上背部,两肩甲骨中间,所以顺着拔下来就可以了。



    拔罐是不用天天拔的!!拔一次,歇几天,印子淡了再拔一次。拔了五六次,当拔罐的时候印子不再紫红或瘀黑的时候就不用再拔了。






         最好是用传统的火罐,就是玻璃罐。我用的方法是医院的拔罐方法,点火用的是酒精棉球。用止血钳夹住一块酒精棉球,点燃,在玻璃罐转一圈,把酒精棉球抽出,把罐快速扣在相应部位。这样火不留在罐里,是不会烫伤的。止血钳的把手有齿,可以夹住酒精棉球不会掉下,有卖医疗器械的药店一般都会有止血钳卖。 我给鱼儿拔罐都是用火罐,只在手心、脚心不易拔的位置用真空罐。个人觉得火罐比真空罐好,因为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玻璃罐转一圈后,罐是热的,而真空罐因为没有这一步骤,是凉的。酒精棉球自己可以做,到药店买医用酒精,撕一些棉球放在一个瓶子里,倒进去一些酒精,不要倒太多呀,以酒精棉球拿起来不会滴酒精为度。可以一次做一小瓶的酒精棉球,每次用后盖上盖子酒精就不会挥发。







          2.  在天突穴拔罐






     这个穴位对咽喉疾病效果非常好,位置在喉咙下胸骨上窝处。一般建议是在此穴位按摩,但我在此拔罐,给鱼儿拔,给自己也拔过,发现效果比按摩要好很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些喉咙有声、清嗓子、声音嘶哑的特别有效。唯一不好就是拔完有个印子几天才消,穿开胸衣或低领的衣服,别人看到不是很雅观,不过能医好病,没所谓啦。今年3月18号鱼儿打了疫苗后,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痛的情况,晚上睡前给他在天突穴拔了一罐,第二天就没事了。

    天突穴拔罐,用最小的真空罐,在此拔10-15分钟,只要不起水泡,拔到15分钟没问题。一次两次就行了,如果隔一段时间咽喉还有问题,还可以再拔一次。我用的是康祝牌的大小12个一盒的真空罐中最小的罐。

     

     注意:拔罐不适用于太小的孩子,给他们就捏脊就可以了!!
 
七、小漏勺小面积艾灸

       “哮喘患者多有背冷怯寒,鼻头清冷,四肢不温,易自汗和易感冒,晨起流清涕等程度不同的气阳虚弱证候表现”。前面的捏脊、刮痧、拔罐都是帮助排寒、排毒的,而艾灸是温通经络,也有祛寒的作用,通过温阳而散寒。单纯的捏脊、刮痧、拔罐起不到温阳的作用,所以要通过艾灸来达到目的。
       小漏勺小面积艾灸是我参考了华夏小草老师的“华夏七星灸”(?id=2208)以及单桂敏老师、陈日新教授《俞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的灸疗方法后,改为适合儿子的艾灸。华夏小草的“华夏七星灸”是使用大量的艾叶燃烧后利用艾灰的温度大面积灸,我觉得烟太多了,所需艾叶也太多,所以我改用隔汤油的小漏勺,用艾段。采用悬灸法、回旋灸法或雀啄灸法,以悬灸法、回旋灸法为主。所谓悬灸法即是悬空施灸,将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离开皮肤3-5厘米灸。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为回旋灸,好似麻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为雀啄灸。

       工具:用来隔汤油的小漏勺一个,艾条切成1厘米的小段。现在有艾段买,就不用那么麻烦了。
       这种勺子网眼非常非常的细,艾灰完全不会掉下,不好的地方是勺子不深,几乎是平的,艾灸时就要注意艾段会滚出来。可以在勺子的周围加一圈小铁网围起来,或者在隔油勺子外再加一个深的勺子兜起,这样艾段就不会滚出来了。

       操作:每次把5-6段的艾段并排放在隔汤油漏勺上,先点燃1至2段,其他的贴着放,等会也会慢慢烧起来。然后放在相应的部位进行悬灸、回旋灸:离开皮肤一定的距离,以感觉有热而不烫为度。灸的时候,手拿着勺子以一点为中心不停地画圆圈灸。这样的好处:一是灸的面积扩大了,一次可以艾灸许多穴位;二是不固定一个点,所以就没有那么烫。如果觉得烫了,就把手抬抬高,或者采用一上一下的雀啄灸。

    部位:分为背部、腰部、腹部,不用清楚穴位都可以操作。
    我一般艾灸顺序是:先放5-6段艾段灸背部,燃烧完后再放5-6段灸腰部和腹部,有时是灸了腰部,再放艾段艾下腹部和肚脐。当然你也可以改变顺序,问题不大。年龄小的放的艾段可少一些。
    1.背部
    背部是灸两肩胛骨之间部位,是以两肩胛骨之间的脊柱为中心点,画圆圈。这个部位包括了很多与肺、生长相关的穴位,有大椎、定喘、陶道、大杼、风门、身柱、肺俞、膏盲等穴位。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属督脉。为手三阳脉、足三阳脉与督脉之交会穴。对各种神经症有镇静作用,主泻有中之热、全身之热及消炎,对肺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与调节作用。
    定喘穴:大椎穴旁开0.5寸。功能止咳平喘、通宣理肺,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等。
    陶道穴:大椎穴下,为督脉足太阳经之交会处。功能补益肺气,主治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
    大杼穴: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功能强筋骨、清邪热。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疾病。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等。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气喘;配合谷治伤风咳嗽。
    身柱穴:功能补气壮阳,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等疾病。可强身健体,通治小儿百病,有“常灸身柱宝宝多平安”之说。《乾坤生意》:“膏盲、陶道、身柱、肺俞,治虚损五劳七伤之紧要穴”。《日用灸法》:“身柱穴在第三椎下,灸治癲狂、勞瘵、小兒驚癇、疳氣。習俗稱身柱灸,小兒必灸者也。出生七十五日以後灸之,如若疳瘡滿身,或患驚悸,雖七十五日內亦可灸之。”日本針灸家代田文志,在長野縣四十所學校對學齡兒童進行保健灸的報告中說:“灸過身柱穴之後,不傷風了,食欲增加了,發育也好了,總之,健康狀況改善了。所以身柱是學齡兒童施灸的重要穴位。對於成年人,也是必要的施灸穴位,是保健上不可缺少的。”《養生一言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有蟲氣之小兒,可不斷灸之,以藥物有效。”针灸《玉龍歌》:“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來灸便輕。”《本經》:“治咳嗽可灸十四壯”。
     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等。配风门穴治咳嗽喘;配合谷穴、迎香穴治鼻疾。
     膏盲穴:古代养生保健穴之一,《千金要方》:“此灸法,令人阳气康盛”。即灸此穴使人阳气宣通,预防肺结核、感冒,增强体质的重要穴位。据报道日本民间流行灸膏盲、风门两穴,一般小儿长至七八岁都要久此二穴,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肺结核和感冒。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等。

    2.腰部
    肚脐的背面就是命门穴,以此为中心画圆圈灸。包含了命门、肾俞、志室、三焦俞、气海俞等补肾壮阳的穴位。
    命门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也称精宫。功能补肾壮阳、培元固本、强壮腰脊。
    肾俞穴:功能补肾纳气、固精敛涩、调经止带。
    三焦俞:调理三焦,利水强腰。

    3.下腹部
    包括气海、关元、神厥等穴位。
    神厥穴:也即肚脐,可以灸和拔罐,不能扎针。药敷此穴或艾灸可调理脏腑功能、健脾助运。
    气海穴:为补气要穴,有强壮全身的作用。
    关元穴:即丹田。在临床中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取关元”的说法。古今均作为保健大穴,其主治功能概括为培肾固本,调气回阳。
    在气海和关元穴之间是石门穴,现在人们把此穴看做是绝孕穴或绝子穴。我所查到的文章说古文献的记载主要是女子不要在此穴艾灸和针刺,《素注》:“妇人禁针、禁灸,犯之绝子”。另也有古文献记载取石门穴治疗不孕,《甲乙经》:“腹满疝积,乳余疾,绝子阴痒,针石门”。明代《循经考穴编》:“石门,久闭精不孕者,灸之又能使宣通而有孕也。”。《太平圣惠方》:“绝子,灸脐下二三寸间,动脉中三壮”(此为奇穴,与石门穴相近)。
    如果不放心,那么就用一支艾条悬灸肚脐。
 
 
 
 
面部的艾灸

        部位:1.两眉之间为中心点画圈灸。
                   2.两侧颧骨下为中心点画圈灸(即鼻翼两旁) 。
                   3 .从 两眉之间至鼻尖往返灸。  
        操作:点燃一根艾条悬灸,两样是画圈灸。灸至发红发烫。

       面部的艾灸,一开始我只是艾灸两眉之间的部位(印堂,上印堂),陈日新教授认为此处印堂穴是治疗鼻炎的一个热敏点。鱼儿因为学游泳致中耳炎、鼻窦炎发作,往医院做微波理疗,两个布包的探头放在两耳,两个放在两侧脸峡(眼睛下颧骨的位置),理疗完脸峡红红的。我想,既然微波理疗可以在此部位,那么我也可以艾灸此部位,于是在鱼儿完成治疗痊愈后。我在艾灸印堂的基础上,又加灸两侧脸峡,效果那是相当的好。有几次鱼儿感冒,又流涕,包括涕倒流,都是艾灸两晚就好了。
       其实这个几个部位就是鼻窦的位置。大家可以看一看下面这张我从网上找到的鼻窦的解剖图:两眉之间相当于额窦的位置,鼻翼两旁是上颌窦的位置,而鼻梁两边是筛窦。
       面颊的部位包括了四白穴、巨髎穴,这个两个穴位都有治疗鼻窦炎的作用。
       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灸面部很危险,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用艾条悬灸是有些危险,主要是怕艾灰跌落烫到孩子,所以灸时要小心,你要拿一个烟灰缸子或碗或碟子都可以,放在旁边,灸一小会就要弹一弹艾灰,好象抽烟一样。如果觉得自己技术不过关,那么就用一个细小网眼的漏勺兜着灸。用艾灸罐行吗?可以,但我的经验是艾灸罐起效太慢,并且最后烧得罐体很热,容易烫手,还是直接艾条悬灸效果好。副作用嘛,鱼儿的眼睛没有出现过敏,也没有近视。因为灸面部,在鱼儿鼻炎症状没有了之后就没有灸。如果感冒出现流涕才灸几天。
       孩子不让灸怎么办?灸面部是比较热的,特别是灸鼻翼两旁时,别说小孩子,就是大人也不好受,因为艾烟会往鼻子、眼睛钻。我都是等鱼儿睡着了才给他灸。他很晚才睡怎么办?给他按心包经呀(按摩方法上面我已经提到过了),这样他就很快入睡,并且一个小时之内还睡得很沉,可以让你为所欲为了。
       灸背部、腰部、腹部等部位时,大的、懂事的孩子,可以醒着的时候灸,让他趴在一个枕头上,给本书他看,你在后面给他灸。如果小一些的孩子,可以等他睡着才灸。
补充一点:用多艾段小漏勺灸时,艾段完全燃烧后会很烫,此时要离开皮肤高一些,以免烫到。同时要记住,哪一种灸都要不停地画圈灸,不要固定一点。
       艾灸时要开窗通风,还可以开着风扇,当然风扇不能对着人吹,可以对着墙吹,增加空气流通,烟散得快。
      有人说小孩子不能艾灸,其实那说的是直接灸。这种悬灸,不会烫伤皮肤,不会起泡,靠艾条燃烧后的热力温和地渗透,是非常好的温经散寒的方法。
      如果从立夏后一直灸至立秋,那是比三伏贴药灸的效果还好的。我给鱼儿开始艾灸,就是从5月份开始的。
八、按摩

       人的手和足部有人体全身器官的反射区。通过对双手、脚反射区施以按摩手法,刺激双脚穴位,可以调整脏腑虚实,疏通经络气血。如果连续给予足部某一反射区适当的刺激,一段时间后,该反射区相应器官的疾病会得以改善,甚至恢复健康。这一点中里老师在书做过相应的介绍。
       给鱼儿的按摩,我主要就是按摩手足反射区。考虑到鱼儿主要是咳喘、鼻炎、咽喉炎,所以在查看资料后,重点选取了与肺、肾、鼻、咽喉相关的反射区。那些清肺经、补脾经、推天河水等小儿推拿方法,平时我是不用的,鱼儿发烧时才给他推天河水等。
       部位:       1。脚底:喉、气管、支气管、肺、甲状腺、甲状旁腺、脑垂体、额窦、鼻、肾等反射区。
       2。手掌:肾、肺反射区、呼吸系统(即大小鱼际)。
       3。哮喘反应点:小趾内侧,第一趾节与肌肉交界凹陷处。
      手足反向区的位置,可以买手部、足部按摩的书,上面有彩图。或看此 ... 87caa00cf4d2bd.html

       每个部位按揉30下左右。

       反射区的选择以及哮喘反应点主要参考了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吴慧明副主任医师的两篇文章《治哮喘足部按摩见奇效(附病案3例)》(双足与保健-2000年6期30-31页)、《足部按摩治疗小儿肺炎、支气管炎》。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哮喘患者有一个压痛点,他称之为“哮喘压痛点”(在小趾内侧,第一趾节与肌肉交界凹陷处)。他观察到,哮喘患者在哮喘发作严重时,“哮喘压痛点”均具不可忍受的剧痛,待哮喘好转,压痛就减轻,哮喘基本控制后,压痛消失。(见《治疗哮喘足部按摩见奇效》一文)
       鱼儿咳嗽时,给他按摩此反应点,也是痛不可碰,按一下,就死活不让按了,只有等他睡着后再轻轻的按。而在平时不咳嗽时,此反应点就没什么明显的痛感,鱼儿就会让我按揉。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验,每偏头痛或感冒头痛,按同侧外关穴就非常酸痛,而另一侧没有酸痛的感觉,没有头痛时,两侧外关穴也没有酸痛的感觉(具体方法还是看我下面的帖子吧,单独说一下能够清楚一点)
       多大的小孩可以按摩呀?我在几篇医生的文章里,看到有使用小儿推拿和脚部反射区按摩法相结合治疗3、4岁的小孩 。所以我觉得年龄小些的孩子也可以按摩反射区,关键是力度的掌握。
外关穴——头痛要穴:治风寒头痛、感冒头痛、偏头痛
“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此是中医针灸歌诀《兰江赋》里的一句。古人诚不欺我,我几次风寒头痛,先生的感冒后头痛,以及同事的偏头痛,都是按外关穴而愈。
话说我因为冬天天冷躺着用电脑,手臂外露受寒引起右耳后抽痛,虽然在三焦经拔罐、刮痧治愈了。但死性不改,还是经常躺着用电脑,遂致右侧头部(耳尖上)时有疼痛,有时感觉半边麻麻的,嗯,好似发展成偏头痛了。几次头痛都觉得是受寒引起的,在网上搜索,发现有位博主介绍忆起《兰江赋》有“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句,针刺外关穴治愈因外感伤寒、恶寒发热后引起的头痛。咱手边没有针,那就姑且试试按揉吧。一摸,果然右手的外关穴非常酸痛(咱是右侧头痛),但左边的外关穴一点都没有酸痛的感觉。于是,点按右外关穴十来分钟,外关穴变得肿胀而痛不可碰,但是头痛却没有了。大喜呀。此后也有几次头痛,都是按外关穴而愈。
 
先生上个月感冒,后头痛,低烧。给他掐风池、大椎拔罐后,热退。虽是后头痛,但找他的外关穴,也有一侧酸痛,另一侧无感觉。同样给他按得外关穴痛不可碰,但头痛却是止住,一觉安睡。第二天完全没事。
 
女同事,偏头痛几十年,每发必靠止痛药、消炎药才能止痛。七月份与她一起出游,她受寒(吹空调)偏头痛又起。找她的外关穴,有一侧也是酸痛无比,另一侧无感觉。于是我和儿子鱼儿轮番给她按揉。事后她高兴地说,第一次不用止痛药也可以止她的偏头痛。
    所以,同学们,如果你觉得是受寒了引起你的头痛、偏头痛,请找外关穴,必有一侧是酸痛的,按至肿胀痛不可碰,不怕,过几天就消了,但要命的头痛却是早止住了。
 
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古人诚不欺我呀!!!
九、饮食宜忌

        1。宜

         喝山药薏米芡实百合糊。
         淮山:芡实:生薏米、熟薏米:百合的比例是2:1:1:1:2

         我也学习了中里老师山药薏米芡实粥,做给鱼儿喝。但我的配方做了少许的改变,增加了百合,减少芡实的量,薏米的一半炒一炒。
        芡实在广东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煲汤材料,但大家都知道吃了它会引起便秘,所以一般在煲完汤后都是很少吃它或不吃,所以我把芡实的量作了减半。
        薏米性偏寒凉,所以我把一半用白锅(不放油)轻轻炒一炒黄,减低其寒凉性。
        百合有润肺止咳的功效。记得在中央4台《中华医药》的一期节目里我们国家著名的皮肤科专家陈彤云介绍了她的驻颜之秘(),老太太肺炎之后肺阴不足,就在煮粥时加些百合,认为对肺有好处。鱼儿咳喘,痰多,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所以我在山药薏米芡实里又加入了百合,组成山药薏米芡实百合糊。
        山药薏米芡实百合糊,我的做法是:1斤淮山、半斤芡穴(再少些也没关系)、半斤生薏米、半斤炒薏米、1斤百合。全部打成粉,混合,用保鲜盒装起放冰箱。用时就取一小勺,用水搅拌稀释,一边煮一半搅拌,很快就熟了。
       总有妈妈说小孩子不愿意吃呀。很多时候那是你给他吃得太多了,总想他一口吃成个胖子。我一开始也是这样,让鱼儿吃一碗,一两次后就不愿意吃了。然后我就把量减少,每次只取一小勺的粉煮了,让他喝小半碗,还要煮稀一点,不要那么稠。另外还买了半斤燕窝和1两虫草,每周我就泡两至三盏燕窝,加入剪碎的10条虫草用冰糖加些水一起炖。炖好后放冰箱,每天早上或晚上煮一小汤匙的淮山芡实薏仁百合糊,然后加入两汤匙炖好的虫草冰糖燕窝,这样半碗或一碗,不稠,甜甜的,鱼儿就很爱喝。这样每次虽然吃得不多,但能坚持每天都吃,就可以一点一点地吸收。燕窝和虫草的药效很好吗?我觉得不会,因为我就只买了这一次,吃完就不再买了。主要有用的还是艾灸。但这两种东西都润肺而不燥,有经济能力的可以加一些,好过吃那些什么提高抵抗力的口服液。
十、起居注意
        1。空调问题
       夏天开空调睡觉,第一温度不能太低,27、28度就可以了,风量不要太大,而且不要对着人吹。第二一定要给孩子穿上长衣长裤,这样就不用盖那么多,盖着小肚子就行了。这样也不怕他踢被子了,踢掉被子也不会受凉,有长衣长裤保护着呢。有妈妈会说,孩子习惯了穿短的睡,不肯穿,或者睡着后会出汗。没关系呀,等他睡着了,再给他换上。妈妈会说,睡着了也不给换呀,一动就醒呀,还是那句话,按摩心包经,睡熟了,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咱对付鱼儿就常常运用这样的招数。一般小孩子会在刚入睡的半小时内会出汗,此时要及时给他更换干的衣服,此后他就没有再出汗的了(盗汗的除外),这样就不容易感冒了。穿短衣短裤甚至背心睡觉,手臂上的肺经、腿上的脾胃经露在外面,会受寒呀!!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开空调睡觉的,不要用竹席子等,会很凉的,寒气都从背脊督脉、膀胱经侵入身体了,特别是你正患咳嗽、哮喘时,把竹席子等抽走,用毛巾被等垫着睡,你会发现咳嗽会好很多。

        2。游泳问题
        没错,游泳可以增强肺功能、增加肺活量,强身健体,是哮喘患者的一项非常有益运动。游泳天才菲利普斯自小哮喘也是因游泳而治愈。但前提是你得会游呀,不会游泳,你泡水里玩几小时,泡多几天,原有哮喘、鼻炎的,你看会不会发病。妈妈们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在游泳池里玩,上水了,身体直发哆嗦,嘴唇发紫,那是冷的呀!身体健壮,可抵抗的住,身体弱的,就感冒了。哮喘、鼻炎患者,常易受寒而引发。鱼儿在身体虚弱时,每年去学游泳,没学会游,在水里玩,泡游泳池3天后就一定发病。刚调理觉得身体有好转的那一年(07年),以为可以了,去泡了三天就中耳炎、鼻窦炎、眼结膜炎一起发作。所以去年我就没让鱼儿去学游泳。但今年就不一样了,身体壮了,先学会了游泳动作,一下水就可以游12米,每天增加,每天都游一定的距离,游泳了20多天,可以游到1600米,外加打水400米。每天都是6点玩到8点,但没有感冒,只在第一天游泳后的第二天早上打了两个喷嚏(也可能跟开空调有关),我给他喝了一碗姜葱糖水,在面部灸了一次,此后连喷嚏都没有。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一时三刻还学不会游泳的,只是泡水里面玩的。那么我就奉劝你,暂停吧。等他身体好些才学。

      3。不要把孩子的床设在书房里,或在孩子的睡房里设置书柜,特别是对于那些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来说。书里藏很多螨虫的。孩子房间要简单,一张床,一个衣柜就可以了
 
江西中医学院陈日新教授的经验(见《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 )

      一、过敏性鼻炎

      穴位热敏化分布:
      以头面部、腹部及腰背部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大椎、肺腧、上印堂(两眉毛中间上的,我当时也主要是灸的这里)、神厥、肾俞等区域。
      
      灸疗操作:根据上述穴位出现热敏化的不同,按下述步骤分别依序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操作:先行回旋灸1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分钟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1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
    1.大椎、肺俞穴三角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至胸腔并扩散至整个背部且向上肢传导,灸至感传消失。
    2.上印堂穴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扩散至整个头面部,灸至感传消失。
    3.神厥穴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扩散至整个腹部,灸至感传消失。
    4.肾俞穴双点温和灸(肾俞穴在脊柱两边,两个穴,所以是双),再施以温和灸开能经络,患者自觉热感扩散至整个腰背部,灸至感传消失。
     
       典型病例:
     1.女,56岁,反复发作性鼻塞、打喷嚏,伴眼部干燥发痒5年,每于夏秋两季发病,诊为过敏性鼻炎,多家医院诊治疗效不佳,治疗10症状消失,1年后随访,偶有反复,但症状轻微。
     2.男,48岁,阵发性鼻塞、流鼻涕3年余,经多家医院诊治为过敏性鼻炎。治疗15次,症状全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3.男,61岁,反复发作性鼻塞、打喷嚏,伴眼部干燥4年余,自服抗过敏药,症状稍缓解,经多家医院诊治为过敏性鼻炎。治疗20次,症状全消,1年后随访,偶有反复,但症状轻微。


     二、支气管哮喘

     穴位热敏化分布:
     以背部及腰骶部为高发区,多出现在风门、肺腧、至阳、次髎、命门、肾俞、腰阳关、关元俞、神厥等区域。

     灸疗操作:根据上述穴位出现热敏化的不同,按下述步骤分别依序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操作:先行回旋灸3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2分钟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
    1.风门、肺俞穴同时双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至胸腔传至上肢,灸至感传消失。
    2.至阳、次髎穴T形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至胸腔并沿督脉向上传导,灸至感传消失。
    3.肾俞、腰阳关穴三角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扩散至整个腰背部并向下肢传导,灸至感传消失。
    4.关元俞、命门穴三角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整个腰背部,灸至感传消失。
     5.神厥穴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至腹腔或出现沿带脉感传,灸至感传消失。
     
     典型病例:
     1.男,39岁,反复性发作性胸闷、气促3年余,其他医院诊为哮喘,采用中西医治疗未能控制病情。治疗30次,发作性胸闷、气促未见发作。1年后随访,未见该症发作。
     2.女,62岁,反复性发作性胸闷、气促4余,其他医院诊为哮喘,采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每年劳累或受寒后即发作。治疗35次,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未见,10个月后随访,未见该症发作。
     3.女,40岁,反复发作性气喘3年余,其他医院诊为哮喘,采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每年劳累或受寒后即发作。治疗20次,发作性气喘等症未见,10个月后随访未见未见该症发作
 
 
 
 
刮痧为主冬病夏治支气管哮喘38例
杨现新 ,芦 霞 ,刘 燕 ,李玉周(中医外治杂志-2006年2期22页)
摘要 目的:通过运用综合手法在夏季伏天对支气管哮喘进行干预治疗。探讨支气管哮喘的最佳治疗时节和时机。为
支气管哮喘实施新疗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刮痧、拔罐、按揉等综合手法治疗。结果:综合手法能使临床症状消失,
呼吸功能活动正常。喘息、睡眠明显改善。结论:运用综合手法在夏季伏天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刮痧治疗;拔罐治疗;按揉手法
   

     用冬病夏治的刮痧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冬天易复发的疾病可在夏天进行治疗,且疗效满意。笔者于2003年7月一2004年10月期间,利用冬病夏治的刮痧加走罐、拔罐治疗支气管哮喘3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最小l0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3 d,最长25 a。
     2 治疗方法
     2.1 选取经穴
     膀胱经一风门、肺俞、心俞、胃俞、脾俞、肾俞;肺经一中府、尺泽、太渊;大肠经一曲池、商阳;经外奇穴一定喘等;胃经一足三里、丰隆;督脉一风府、大椎。
     2.2 刮拭顺序
     ①脊背部,②肘掌侧,③手腕掌侧,④小腿外侧。
     2.3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在相应的部位上涂刮痧油,先从颈部风府刮至大椎,再重刮定喘、风门、肺俞、心俞、脾胃’肾俞、中府、尺泽、太渊、足三里、丰隆。以皮肤发红及皮下有瘀点、瘀斑为度。刮肾俞时着重强调患者配合做深度腹式呼吸,部分穴位闪火罐、走罐,并留罐5 min一10 min。最后用板尖点刺合谷、少商、商阳和十冲穴。重点选择在夏季每伏的第l天辰时嘱咐患者来刮拭。之后可每3 d一7 d 1次。最多不超过10次。并配合服用吕教授乳糖饮。按说明书服用,个别病人可根据具体症状而适当调整;所有病例每次刮痧后均喝开水或糖盐水一杯(约500 mL)。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呼吸功能活动正常,喘息、睡眠明显改善;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呼吸功能活动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痊愈30例,占78.94% ,其中3个伏天治疗3次痊愈14例,5次治疗痊愈13例,8次以上治疗痊愈3例;好转8例,但仍有偶发不适,占21.06% 。38例全部有效,有效率100% 。
    4 典型病例
    吴譡/size],男,70岁,患气管炎15a。自述:1995年以来病情逐年加重,每到秋、冬季天气越冷,病情越重。出现咳嗽、气喘、心悸、胸闷、痰多等症状,阵咳胸痛,夜晚加重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因此,每年需住院治疗2个月,住院时往往遵医嘱吃药、打针、输
液,但效果不明显。出院后也曾采用民间的单方、验方等治疗,疗效不佳。2004年该患者在3个伏天经刮痧等综合治疗6次,临床症状消失,呼吸功能恢复正常,喘息、睡眠明显改善。之后嘱咐患者结合自我保健刮痧,并连续服用吕教授乳糖饮7 d,l d1包;此后每隔3 d再服1包。1个疗程共服用3盒而痊愈。随访8个月无复发。
     5 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反复发作则致肺、脾、肾三脏俱虚。传统医学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为至阳,大椎为“三阳之会”,故治宜调理一身之阳气,兼顾调节肺、脾、肾三脏为要。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为先天之本;脾为生痰之源、后天之本也;肺为储痰之器。施呼吸主气。哮喘发作多与肾功能失常有关。因此,治疗必须从治本人手,用冬病夏治在三个伏天施刮痧、拔罐治疗。以调节一身正气和阳气,补益气,健脾胃而培土固本扶正。大椎为“三阳之会”,既可泻阳经风热,又可补诸阳之虚,诸穴配伍。补虚泻实、攻补兼施,共奏滋阴健睥、益气祛痰、润肺止哮平喘之效。膀胱经的肺俞是肺脏精气输注之处,肺主呼吸,主皮毛,司一身之表;肾俞为主治疾患的要穴,以益气健脾。培土固本扶正;刮拭及刺激定喘、风门、肺俞、心俞、脾胃俞、肾俞、中府、尺泽、太渊等穴位,所过经络,均可行气活血,化湿养津兼顾诸证。刮拭经验效穴定喘可止哮平喘;膀胱经的风门具有祛风寒平喘逆之功效,配以尺泽、太渊穴以化痰止咳宣通肺气。加之拔罐能温中散寒。是标本同治的治疗方案。安全可靠,无副作用,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全程温法治疗哮病之我见
洪广祥(江中呼吸病研究所,中国医药学报 2003年第18卷第5期306-308页
西医已明确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其病理生理学特点是气道变应性炎症。其主要特征是气道的高反应性,且在缓解期依然存在。西医从炎症机制出发,将糖皮质激素推到防治哮喘的第一线。临床实践证明,激素的使用确实提高了哮喘的缓解率,减少了复发,但长期应用仍有一定的副作用,包括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停药后病情反跳,即使长期使用吸入剂型也未能全部解决哮喘复发,加之部分哮喘患者对激素有对抗性。因此如何更有效、安全地控制气道炎症,防止复发是防治哮喘的关键问题。
中医药防治哮喘有其特色和优势,但长期以来在哮喘理论和治疗思路的创新上进展不大。为了开拓思路,笔者研究了古代和近代防治哮病的用药规律和经验,并结合本人的科研实践,提出全程温法治疗哮病的见解,以就正于同道。     
全程温法治疗哮病之我见
洪广祥
江中呼吸病研究所


       我们再从哮喘的发病特点和证候规律分析,也不难看出治疗哮喘全程用温法的依据。

       1.哮喘发作时,通常以半夜至凌晨最为严重。《内经》指出:“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阳不胜阴,阴胜则静,阳失运行,肺气郁闭,上逆作喘。这与西医学认为人体皮质激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在凌晨时血浆皮质激素下降到最低水平,故在半夜至清晨易发生哮喘的观点是相吻合的。提示血浆皮质激素的下降,与阳虚寒盛有关。同时,也可以认为西药糖皮质激素的药性亦属于温药范畴。

       2.哮喘患者多有背冷怯寒,鼻头清冷,四肢不温,易自汗和易感冒,晨起流清涕等程度不同的气阳虚弱证候表现。大多数哮喘患者对气温的突然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对春秋季节忽冷忽热的气候适应能力极差,稍一不慎就会伤风感冒,或当气温突然下降时,气道受冷空气袭击而诱发哮喘。这显然与哮喘患者气阳虚弱,卫气不足,呼吸道防御机能和免疫调节能力下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说明气阳虚弱是哮喘患者体质的基本特征。
      
      3.“痰瘀伏肺”为哮病反复发作宿根的观点,现已被同行接受。这不仅在哮喘发作期,即使在缓解期,也都普遍存在痰瘀现象。西医学的实验研究也认为,由于多种炎症细胞、炎性介质导致气道上皮损伤破坏、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增厚、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瘀血、水肿、炎性分泌物增多(痰液),结果造成气道狭窄、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气道通气功能。这些都与中医哮病“痰瘀气阻” 的病机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痰瘀伏肺”是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病理基础。
     
      4.外感风寒常为引发哮喘的重要诱因。我们对100例哮喘患者发病诱因分析后发现,以外感风寒为诱因者占74% ,但半数以上患者未出现常见的外感表证,而仅有喘咳症状加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患者气阳虚弱,卫外之气不固,“风寒直中手太阴肺”的缘故。笔者在辨证时,以右寸脉浮作为判定外感的重要依据。临床经验证明,外感风寒病邪常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而引发哮喘的重要诱因。
      
      5.从国内外应用中药防治哮喘的实践来看,小青龙汤在支气管哮喘中的运用与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它不仅对急性发作期有着非常显著的平喘效果,而且在哮喘间歇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说明确立全程温法治疗哮喘的提法符合临床用药实际,有着普遍的实用价值。

      6.从各地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的用药经验来看。大多选用附子、仙灵脾、仙茅、补骨脂、熟地黄、菟丝子、黄芪、党参、白术等温阳补益药。经验证明,用药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越巩固。如沈自尹等用温阳片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6年随访结果142例中显效率达56.3%,再次说明温法和温药也是哮喘缓解期的基本用药规律。

      从上述六个方面的依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哮喘存在以下基本规律,即气阳虚弱为哮喘发作的重要内因。气阳虚弱包括肺的气阳虚和卫的气阳虚,随着病情发展,由肺卫的气阳虚可累及脾阳虚和肾阳虚。笔者认为,气阳虚弱是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发生基础;由于痰瘀伏肺,气道壅塞,肺失宣肃,严重影响通气功能,因此痰瘀是引起气道高反应的重要病理基础;外感风寒之邪(含致敏因子)是哮喘发作的常见诱因,它不仅易引起继发感染,而且还能加重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因此确立温法为中医药治疗哮喘的全程治法,它将与西医全程“抗炎”治疗形成两大优势,如果两者能有机结合,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

      温法在防治哮喘中的具体应用根据传统概念,温法也叫温里法、祛寒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邪除、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素问》“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是温法的理论依据。

      温法是针对寒病而设。寒病有实寒和虚寒之分,临床上常常是阳虚与寒邪并存,所以温法又常与补法配合运用。

      从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来看,急性发作期偏于实证,临床缓解期偏于虚证;哮喘反复发作极易形成虚实并存的局面。关于哮喘的发病观,笔者曾提出气阳虚弱是哮喘发作的内因,痰瘀伏肺是哮喘发作的宿根,外感六淫是哮喘发作的诱因的观点。

      根据阳虚、痰瘀、风寒三者临床特点,在治疗上都应遵循“寒者热之” 和“虚者补之”,采用温法和温药为主线,通过全程温法而达到阳气复、寒邪(痰、瘀、寒)除、经络通的目的。
全程应用温法的依据(洪广祥)
    应用温法和温药治疗咳喘病症无论古代或近代的医籍均记载颇多,。。。。。。《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疗咳喘的方剂中,使用温法和温药的比例高达90% 以上。甚至在小柴胡汤证中,若兼见咳者,也提出“加干姜五味子”。张仲景治疗咳喘的著名方剂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桂枝加朴杏汤等都是用以温法为主轴的组方思路进行设计和择药的。麻杏石甘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等虽然是治邪热郁肺的喘证,但仍然坚持温清并用的原则,其中麻黄仍然是全方的主导药,这充分体现了张仲景治咳喘用温法和温药的主体思路。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