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生物钟”作对你有必要学习中医养生的智慧
(原标题:别和“生物钟”作对你有必要学习中医养生的智慧)
新鲜出炉的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
一下子,生物钟研究,成了朋友圈里走红的关键词。
而范永升教授的微信,接连两天,热闹得不得了。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全国首届名中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好多人都来找这位中医大家:中医养生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是否就是要我们别和“生物钟”作对?
《黄帝内经》的《灵枢》一书中提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说的是患有疾病的人,一天中常会出现早晨病情渐轻,中午病情稳定,深夜病情最重的周期性变化。
范永升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曾对医院死亡病例做过研究。调查了200多例病人后,他发现,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死亡的病人约占35%,与中医理论中的周期性变化相符合。
中医将人体生命活动受时间因素影响的思想,贯穿于养生与对疾病诊治之中。
其实,这也就是三位美国科学家关于“生物钟”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这样才能避免各种疾病带来的伤害。
范永升教授说,中医有关年节律、日节律的理论,是祖先根据长时间观察实践结合古代哲学得出来的智慧。如今科学界对生物钟的研究,阐述了其内在的科学原理,也赋予了中医理论新的科学内涵。
三位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提示我们,生活方式别和“生物钟”作对,比如长期熬夜,患上各种疾病的风险很大。
范永升教授说,中医里也有相同说法。《黄帝内经》的《素问》一书中提出: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讲的就是人要顺应自然变化,生活要有规律,否则会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当然,生物钟不是一成不变,像医生们出国交流,很多时候也需要倒时差。范永升教授强调,生活作息不可能人人相同、绝对固定,而是要去适应外界环境,尽量保持规律作息。
范永升教授今年63岁,早上6点至6点半起床,50岁以前,会先跑步20分钟,大概2公里多,现在膝盖功能下降了,以散步、做操为主,活动一下筋骨。
7点吃早餐,稀饭、牛奶、面包、鸡蛋和杂粮,换着吃。
午餐和晚餐一般都是一荤两素、二两饭,肥肉不吃,以鱼、瘦肉为主。中午会午睡半个小时,让精力得到恢复。晚上还会出去散步30分钟左右,保持一定的活动量。
值得一提的是,范永升教授一般晚上11点~12点入睡,睡眠质量很好,一觉到天明。“我很少失眠,这得益于一个好心态,心态对睡眠来说很重要。”
本报记者 郑琪 本报通讯员 阮芝芳
(原标题:别和“生物钟”作对你有必要学习中医养生的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