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山东德友正骨食疗养生院院长李德友 论中医养生与治未病(2)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5-04

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对某些疾病出现的细微前兆,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也就是说在患病初期,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治。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有效治疗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工之术”。例如糖尿病人不能只去降糖。要从调理本人的身体素质做起。因为每个人的五脏六腑都不一样要,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维护“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充分体现了预防医学和个性化干预的健康观。

人们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养护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就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达到《内经》所说的“治未病”的境界。

中医养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注意锻炼、节欲保精等。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实际就是指的养生。养生的内涵一是指如何延长生命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黄帝内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故能形与身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径》的主导思想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

老子和孔子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西汉的《淮南鸿烈》书中认为整个人体生命系统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形——身体。“形者,生之舍也”;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组织、自康复能力,是生命的主宰(“制”);三是气——“气者,生之充也”,气是沟通形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气绝身亡。现在将“养生”局限为食疗、药膳、是不全面的养生。

养生首先要“养神”,或者说“养心”,或者说“养性”,养神必须固精;食疗和药膳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平衡人体的自身组织能力、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是养形;“和弱其气”古代又称“导引”“养生”。也就是现代人们所称的“气功”。严格的说应该是“医学气功”。气足血通,气血旺人健康。运动是强身的一种手段。毛泽东说:生命在于运动。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