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您科学养生
养生不慎损健康化生痰瘀起百病
古代医学理论对养生的认识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重要的中医养生学著作,开宗明义,在第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提出了人们养生的法则。就是说,上古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效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规律,调和养生的方法和法术,饮食有所节制,不贪食、偏食、暴食、饥食,起居有规律,不妄事劳作,不房劳过度,这样才能够形神俱旺,健康无病,享受到天赋的自然寿命,颐度百年才离开人世。
张仲景也说:“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说明人体脏腑经络元真之气通畅,气血调和,人即安然无病。《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提到那些不懂养生、糟蹋生命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妄乱反作,恶习为常,醉酒行房,纵欲无度,而使阴精竭绝,真气耗散,不能使精气充满,不能使精神充养,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一时之乐,逆于人生之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黄帝内经》这些养生的理论,两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经久未衰,提示人们要静养御神,守持自我,顺从四时阴阳,无嗔怒,少私欲,去世离俗,积精全神,这样才能度百岁,尽天年,可谓是人们延年益寿之法宝。
当今养生存在的问题
但从《黄帝内经》时代至今,两千多年来,由于时代的变迁,人文精神、生活、起居的改变,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疾病谱也出现了更深刻的变化。那些“上古真人‘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中古至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圣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以百数’;贤人‘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已不复存在。况且当今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紧张刺激对人的精神和躯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强烈,与心理、环境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已跃居感染性疾病之上。
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提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疾病的多发期。人们虽然养生意识增强,但难于做到科学养生,优化养生,特别是在饮食、情志、环境等方面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多痰、多瘀、多火的体质,已构成了对生命和健康的最大威胁,致使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等各种生活习惯病的人群比例居高不下。不但在老年人群中占据首位,且有越来越年轻化的倾向,甚至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青少年人群中,也能见到发病的实例。生活习惯病,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的身体素质,影响了国民的生存质量。应当引起重视,做到未病先防,养生保健,否则会出现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铸之,不亦晚乎,人皆半百而衰矣。
1、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节奏加快,迅猛发展,竞争激烈,人们工作压力大,无常不处于紧张、焦虑、繁忙、竞争、攀比的环境中,殚精竭虑,忙于奔波,烦劳工作,有的但竞逐荣华,企踵权豪,惟求名利,致使精血暗耗,肝火内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脉络,瘀血内停,久则痰瘀互患,诸病丛生。若上闭脑窍,则痴呆眩晕;脑络痹阻,则中风偏枯;闭阻肺络,则咳嗽喘息;痹阻胸阳,则胸痹心痛;闭阻肠络,则腹痛;闭阻肢体脉络,则痿痹脱疽。
2、精神情志
由于社会不均,人们所愿不得,欲望未求,思虑过度,情志不遂。一方面,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致精神抑郁,郁闷不乐;影响脾胃,胃不受纳,脾不运化,则脘闷腹胀,恶心纳呆;痰浊内生,气滞痰凝,痹阻脉络,痰瘀互患,酿成他病;一方面,肝郁化火,充斥内外,则见面红目赤,烦躁易怒,便秘溲赤;若痰火扰心,则见失眠、癫狂惊痫;火盛肆虐,痰随气逆,上冲脑窍,则出现头痛、眩晕等高血压、中风等症。
3、饮食失调
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由饥饿到营养过剩,膳食结构不合理,嗜食醇甘厚味,辛辣炙煿,贪得无度,或贪凉饮冷,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酿痰,形成肥胖痰湿体质,出现高血脂、高血粘、动脉硬化,致使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病人增多。痰湿蕴热,痰阻气机,热盛肉腐,则致疮痈。故膏粱厚味,足生大疔;阻滞气机,痰瘀内停,脉络痹阻,则致中风偏枯、胸痹、痿痹之症。
4、起居失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