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真观及其周边道教养生旅游文化资源初探(2)
道教传入宣平地区之后,唐代以叶法善创建宣阳观为代表,道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多时呈现兴盛,清末以来才现衰败之势。1980年以来,改革开放,又再现逐步复兴。这就构成了富于地域特色的道教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思想方面:以“顺道”为原则,追求和倡导“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万物平等”和“自由精神”等人格品性。历史上的宣平人有着“种田万万年”;“无官一身轻”的思想,无事不愿见官,愿意过桃花源一般的生活;商贾售货只静候待购,不大呼小叫勉强于人;过日子小富即安只求“清静”;认为做人是平等的,“皇帝也是同样长眼睛鼻子的人”等等,有着道家人格独立而和美的境界。
非物质文化方面:民间风俗中影响最大的是敬拜神仙,众多的宫、观、殿、庙等都是祭祀场所,并且香火不断,世代相传。本地大型民间游艺活动,如正月迎龙头;宣平五月十六擎台阁;陶村、东垄村的迎大蜡烛等,至今规模较大。还有家族中请道士做道场,如桃溪镇汤垄村道场较为有名,传到如今的汤友德(1934年生)已是第七代。第五代道士汤成道,是江西龙虎山玉清开化崖灵宫弟子,拜师学道法,授普济院普度司。在民间传说中有很多关于叶法善、冲真观等道教的故事。音乐方面,如收录《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一书的《月宫调》;邻县松阳挖掘整理道教音乐100多首,成立了“月宫古韵”古乐团从事演奏。
建筑方面:主要是历代的宫、观、殿、庙、堂等,不仅显示道教风格的多样化,更体现出民众的参与精神,包括义务集资、建筑、管理和举行仪式等等。最典型是“太极俞源村”:村口成S形太极溪;道路、房屋墙面、梁柱、雀替、牛腿等;有姿态各异的太极图及雕刻等400余种。
养生方面: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与神仙一样逍遥无待,使生命与“道”合一,永恒长存。生活中有意无意道术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感觉乏力要“卧床静养”;坐卧要注意“坐相”、“睏相”;习俗中盖房子讲究风水朝向,上梁要做“跑梁”仪式;报噩耗用茶叶米包以避邪气等等。平日里说的有“坛场”(即地方,设坛的场所)、“做金刚”(磨磨蹭蹭的意思);住房有“香火堂”,用的有“八仙桌”、“长道凳”(家具,常用作道场器具);饮食有“斋饭”、“吃素”等等。
三、周边地区道教养生旅游文化的丰富资源
千百年来宣平民众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慷慨解慷倾其所有,将道教偶像奉设到崇高的位置(榅様山三元真君庙、岩山殿等,内设道教神像又设佛教观音堂等),将顶礼膜拜的仪式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到民国初期,宣平地区官府或民间在全县共建有冲真观、报恩观、妙真观、紫云观等道观8座;有的坛庙3处;各种祠、殿、宫、阁等60多座、堂26处。虽然有的已经倒塌废止,但一个山区小县竟有过如此之多的宗教场所,实在令人惊叹!如今在冲真观周边地区的道教场所主要还存有:
(一)天师殿
天师殿,在冲真观北面10多里桃溪镇上江村的螺峰山。民国《宣平县志·山川》载有:“登山远眺,则宣阳八景罗例目前,游人胸襟为之一爽。”天师殿始创于南宋庆元丙辰年(1196),现存庙宇共有12间、正殿3间,建筑面积280平方米,供奉叶真人塑像,属道教场所。
目前仍以乡村医者为游客求医而配以民间中草药治病最具特色,也因此而闻名。离天师殿二里有西云岩景点,有石梁等天然岩洞数个。
(二)岩山殿
岩山殿,位于冲真观西向8里的岩山之巅。1947年宣平县确定为重点名胜区。旧志云:“岩山上有三元庙,土人于此祈梦甚验。庙久废,故址及香炉犹存。”《岩山殿》记载:“宋朝拓建岩山正殿后厅”;“光绪年间由于岩山殿的祈梦之灵名声远扬,前来求梦的信男善女有时多达百数十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先后建成正殿、听涛楼、大山门、功德亭、观星亭、八卦亭、百步岭等。2008年,岩山殿举行重建后第二次重光大典。岩山有巨崖壁、白鹤仙、古风洞、仙水泉、泉水井、祈雨址、雀鹰洞、钎龙峡、观星峰、鸡鸣岩、山门等十三景。
(三)榅样山
1947年,宣平县政府确定为榅样山(殿)为重点名胜,为“宣阳八景”之一。被称“榅样祖府”、“宣邑祖庙”。榅样山又称乌龙山,在冲真观西向15里的西联乡壶源村。其三元真君庙,俗称乌龙殿,位于石灵峰。始建于唐代,明成化天启年间重修,乾隆癸巳年,道士汤有德,募捐修建庙前澍乐亭、观音堂。光绪年间庙宇焕然,神像更新。民国年间时废时修。1991年建殿开光,2011年又建观音殿再度开光。存有宣平县令韩宗纲《九龙山祷雨碑记》、县令王在镐《碑记》等。
(四)城隍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