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燥热心悸学学古人养生之道
(原标题:夏至燥热心悸学学古人养生之道)
夏至燥热心悸
学学古人养生之道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周俊博
6月21日,将迎来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古人在这个时节是如何养生的?记者采访了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许安。
阴阳交错之际最易生病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天地间的阳气达到极致,进入盛夏,在此以后,阳将渐消而阴逐渐增长。
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因为此前是阳长阴消,此后则转为阳消阴长,此时盛阳覆于阴上,阴始生于其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开始死去(如夏枯草),阴阳交错,人容易生病。
夏至后不久,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随即到来,人们除了感觉疲乏燥热、心悸气短之外,食欲也会明显下降,原因是暑热会伤害脾胃,因此该节气养生应着重健脾养心。中医认为夏至节气进入阳气最旺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饮食清淡 锻炼身体不宜大汗
夏至此时,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吃过热性食物,以免助热;这样既能生津止渴,又能补养身体,助阳气。
夏至除了饮食清淡,还可多吃苦味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食欲等作用。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但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太多。此外,夏至时节又是多汗的季节,人体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故中医认为,此时宜略多食咸味以补心。
许安建议,在夏至时节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老年人的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为佳,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最好不要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
晚睡早起加午觉 外出要防晒
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体弱者随身要备有人丹、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清凉油等。
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从夏至开始,有条件一定要睡午觉。夏至阴生,在中医理论中,午觉是以阳养阴,子觉是以阴养阳,只要能合上眼睛一会,就能达到很好的养阴效果。此外,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夏天是养心的季节,听慢音乐是一个调息的好方法。
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推崇“冬病夏治”,各大中医院里排队贴“三伏贴”的患者也人数众多。各种慢性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关节病患者,或者夏天容易因吃寒凉食物导致胃痛、腹痛、腹泻的偏阳虚体质患者,可以在夏至前后15天适当开展夏至“三伏贴”治疗。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暑剂,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等属于气津不足者。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用量: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荷梗6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
用法:用水300-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如脾胃虚寒易拉肚子体质,饭后一小时再服(可加几片生姜)。如无荷梗,可用荷叶替。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本方用于暑热气津两伤证,临床应用以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原标题:夏至燥热心悸学学古人养生之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