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去虚寒(健康之道·夏季话保健①)
夏季五行属火,自然界阳气旺盛升发,若夏季养生不当,在冬季“水冰地坼”之时,便会招致疾病发作。常见的“冬病”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阳虚体质或老年人由于阳气匮乏而导致的畏寒、脾胃虚寒类疾病。这些疾病多半是体内阳气虚衰,外邪侵入而发病。基于中医“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的理论特点,便有了“冬病夏治”这一传统特色疗法。夏季阳气充足,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愈升愈旺的趋势,气血流通旺盛,药物容易吸收,“冬病”暂得缓解,体内凝寒之气易散,运用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
原标题:冬病夏治去虚寒(健康之道·夏季话保健①)
徐春军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12日 19 版)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虚寒体质。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
古人将自然界致病因子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其中寒邪诱发的疾病,多发病于冬季。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大地”。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讲述了夏季的气候特点:“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也讲到了夏季的作息调节:“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书中告诫:“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如果养生不当,便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即由于阴阳的对立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夏季五行属火,自然界阳气旺盛升发,若夏季养生不当,在冬季“水冰地坼”之时,便会招致疾病发作。常见的“冬病”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阳虚体质或老年人由于阳气匮乏而导致的畏寒、脾胃虚寒类疾病。这些疾病多半是体内阳气虚衰,外邪侵入而发病。基于中医“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的理论特点,便有了“冬病夏治”这一传统特色疗法。夏季阳气充足,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愈升愈旺的趋势,气血流通旺盛,药物容易吸收,“冬病”暂得缓解,体内凝寒之气易散,运用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虚寒体质。另外,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其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在夏季喝雄黄酒治疗疾病。冬病夏治效果较为理想的是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患者。
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在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阳气。即于三伏天各敷一次,连贴3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另外,在三伏天着深色衣服于晨起晒太阳,有助于治疗寒湿之邪导致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
冬病夏治应注意夏季的气候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慎食肉桂、花椒、茴香、狗肉、羊肉等。夏季人体阳气浮于外,阴寒之气聚于脾胃,大量服用寒凉之品,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夏季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冬病夏治属中医特色疗法,应在中医的指导之下进行辨证施治,如若不按章法乱用药物,不仅无益于养生防病,甚至会诱发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