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一门不可速成的治疗功夫(图)
房敏,我国首位推拿专业博士,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近年来主攻脊柱推拿。 提到按摩、推拿,人们的印象中可能会闪现某天路过的一家足浴所、美容 院,或者盲人按摩所等影像。事实上,这一中医历史传统最为悠久的治疗方法,正在演化成为一种休闲保健方式。
我国首位推拿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房敏认为,推拿过程产生的互动生物效应集中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因此,不仅需要长期的手法和功法学习,更不可能过于标准化,被机械所取代,规范难题也由此而生。推拿崇尚“调”的理念,以非介入人体的方式实现人体的功能性改善,这更符合生命的自然规律和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
早报记者 肖婷
不介入人体的“以人疗人”
推拿是指通过手法,借助一定的力和技巧,按照中医阴阳、五行、经络、输穴等理论指导,在人体特定的部位上进行操作,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等效果,治疗疾病、疼痛。推拿与药物、针灸共同组成了中医传统的三大治疗手段。1997年,我国教育部把针灸和推拿合并为了一个学科,即“针灸推拿学”。
房敏认为,相较之下推拿的历史更为久远一些,“可以想象,最久远以前,我们的先人们感到不适、疼痛时,或者受到伤害了,第一反应,他会用手去捋它,按压。这种不自主、不自觉的动作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形成了经验。比如你哪里疼,我的经验会告诉你,怎么按一下就会好些。这种偶然的经验可能就会被推广。再往后,只是用手可能不够了,可以借助一些器具,比如动物的骨骼,或者一块石头在火上炙烤,成为手的‘延伸’。推拿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药膏作为介质,以便于手法的操作,同时促进药物的渗透,增强其功效。”由此而言,推拿起源于人类最初对于不适的自觉反应,它与针灸、中药之间可配合使用。
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是传统中医学最早的著作,根据历史流传记载,同时期还有一本名为《黄帝岐伯·按摩十卷》的著作,内容早已经失传,但从书名来看推拿的理论总结至少可以追溯至此,并被后世尊称为“元老医术”。
推拿作为一门医疗技术和治疗手段,有很广泛的参与性特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疾病,都可运用推拿的疗法,或者为主或者为辅运用于临床。从内科的心血管冠脉供血不足、高血压,以及一些消化系统的疾病,到妇科常见的痛经和调补,儿童疳积症、消化不良问题、非细菌性腹泻等,推拿都有良好疗效,但是它最大的特点还是对于人体的非介入性。与中药内服和针刺穴位比较,推拿的安全性相对更高。
诞生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背景
所有的人类皆是同源,因此用手为自己按摩解决不适的偶然经验,在其他的民族和区域里必然也会存在,为什么“推拿”只是在中医中形成了一种体系疗法?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天人合一观”的中医基础思想,认为人作为“小宇宙”与天地这个大宇宙是相应的,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由庄子提出阐述,之后被广泛接纳为对当时的世界和科学的认识基础。这也说明社会文化的发展直接推动中医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进而自成一脉体系。
当前我们使用的推拿手法的原理和对手法作用机制的中医传统认识,都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房敏认为,按摩在偶然经验的积累下,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产生碰撞,再基于当时对于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演变规律的认识,遂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理论又再反过来指导实践,使得按摩上了一个台阶,自成体系。自古以来各地的传统疗法、民间疗法五花八门,西方人的先祖里一定也会有这样的偶然经验,只是没能被发展,没有从个性的、偶然的经验上升到共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形成体系。
正因为人与自然的比拟关系,也启发了中医的机理研究。房敏分析了现在都市中发病率较高的颈椎病机理和自然界中竹子的相似生长规律。“颈椎病的发生是由筋骨失衡造成的,以筋为先。而人的脊椎和竹子生长结构类似,如果去掉竹皮也就是筋软组织,竹子就不能够再挺拔生长,同理,人的脊椎也是如此。正是因为筋骨之间的和谐,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需求。为此,推拿手法解决的不光是软组织的问题,还可以调整骨结构位置的变化,这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也就吻合了。”这和自然是相仿的。
推拿不能速成,也无法被机械模拟
在中医里,推拿是一门不可速成的治疗功夫,它除了手法,还讲究功法。功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医生自我练功,强身健体、增加功力,另一种是教患者练习功法,比如易筋经、五擒戏、八段锦等,可帮助患者提高预防、保健作用。房敏强调,这两者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也是推拿这门治疗手段所具有的参与性特点,它需要施术者和受术者有机互动,施力、传递、接收、反应、疗效是一个整体过程。“就像打太极拳,推拿医生一套手法行云流水地做好了,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疗效,自我的感受也比较好,这是我们推拿应该追求的一个境界。”我国对推拿师已出台了相应的认证方式,要求执证上岗,但是民间大量存在的按摩、推拿人员中仍然不免鱼龙混杂。
随着机械的人体模拟技术的进步,机械手取代自然手的科技屡有突破,但是要取代推拿手,房敏表示还有很大的距离,“推拿讲究力度适中,但是这个‘适中’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感受才能确定。比如我给你推拿,重了受不了,轻了没感觉,通过反馈我才能调整到可起到作用的‘适中’力度,换另外一个人,又要根据对方的感受重新调整了。这种差异使得标准很难界定,手法很难被固定下来,所以也很难以机械手来取代。我们通过研究证实,人体的疼痛中枢和愉悦中枢有交叉,捏到位时会产生很酸痛但又很舒服的感受,这是很难通过器械实现的。”
但推拿又不纯属于物理力学的范畴,它并不仅仅是靠力的作用,而是呈现为综合的生物效应。“这里的差异除了力的大小以外,应该还有其他作用元素,至于究竟是什么,还没有充分的研究证实。”目前,推拿研究更多地受益于现代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这也是未来推拿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