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面孔爱上古老中医
【侨报网讯】“五一”前夕,身在杭州的美国人达琳依然忙碌。她每天一早到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跟着自己的中国老师、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周海江学习“望闻问切”。与达琳一同到省中医院学习的,还有20 余名来自美国芬格湖群针灸与东方医学院的学生。
除了这批洋学生,笔者在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还见到了不少专程到浙江学习中医技术的国外医学生、医生。
实际上,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就有不少外国留学生慕名来到浙江学习中医技术。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更是为浙江中医药事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海外掀起“中医热”。
一封邮件结下渊源
1999 年,“浙江省中医临床国际交流中心”在省中医院成立,外国留学生开始进行“组团式”学习。“浙江省中医临床国际交流中心”也承担起传播浙江中医药事业的重任。要怎么主动走出去?中心的医务人员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将精心制作好的中医推广小册子,逐一发到美国医学院校教师、学生的电子邮箱里。
达琳就是回复电子邮件的人之一。受家庭环境影响,达琳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1981 年,她就在美国芬格湖群针灸与东方医学院学习中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考取了美国医师执照。1999年,对中国、中医和浙江的强烈好奇心,促使她很快回复了电子邮件。当年,达琳就开始了在省中医院的学习。
“中医技术有不可取代的优势,掌握这项技术应该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达琳说,在这里,她看到了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术的应用,也体会到了中国人对传统医学的热忱。近20 年里,每到4、5 月份,达琳就会带着美国学生到省中医院学习,他们是从主动申请到中国学习的医学生中选拔出来的。
“浙江省中医临床国际交流中心”成立以来,省中医院每年接收来自美国、以色列、比利时、捷克等国家的留学生200 余人次。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只局限于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更要通过培养留学生的方式,输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省中医院党委书记黄琦说。
搭上“一带一路”快车
如今,到浙江学习中医,针灸、推拿技术成为各国留学生们特别偏爱的选择。
4 月底,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白俄罗斯明斯克地区医院物理治疗师叶丽娜一行3人,在这所以针灸推拿技术为特色的中医院里,开启为期45 天的交流学习。
在医院针灸诊室内,叶丽娜除了专注于她的中国老师、医院针灸科副主任韩德雄的手法和讲解外,还观察着病人的反馈,并用纸笔不断记录。“针灸、推拿技术是不需要药物辅助的‘绿色’治疗方式,在国际上有着非常高的认可度。”韩德雄告诉笔者,针推技术对哮喘的治疗,已经得到国际认可。
为了让叶丽娜等人尽快融入学习环境,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医生们还专门设置了特色课程,并编写了简易的英文教材。“30 年前,针灸技术就已经出现在白俄罗斯。那里的很多患者对针灸有一定了解,将它视为一种奇特的治疗方法。”叶丽娜告诉笔者,她希望在浙江进行专业的学习后,能够回国进一步推广针灸技术。
今年1 月,浙江与明斯克地区共建的中医诊疗中心正式成立。3位来自浙江的中医师向当地民众展示着针灸、推拿、理疗等中医技术,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在白雪皑皑的白俄罗斯聚起“人气”。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和医生来到浙江学习中医技术,他们心怀同一理念:中医和西医应该互相融合,取长补短。
美国人麦克在学习了5 年的中医技术后,对这门中国传统医学有了新的认识。“中医将人体的五脏六腑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整体观是西医比较欠缺的。”麦克说,中西医的有效结合将会是一种治疗选择,并且能够降低治疗的副作用。
浙江有着培养中医留学生的良好基础。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都是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自1985 年开展国际教育工作以来,迄今已培养了来自五大洲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学生5000余人。2017年,有各类长短期国际学生600余人。
近年来,浙江中医药大学相继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建立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Vasile Goldish”西方大学建立国际中医中心,已与3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90 余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