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青训建平台找出口补强女足短板有谱了
原标题:抓青训 建平台 找出口 补强女足短板有谱了
抓青训 建平台 找出口
补强女足短板有谱了
上周末,包括孙雯、马元安、马良行等前女足功勋球员和教练齐聚一堂,在中国足协举办的女足青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共同谋划中国女足的未来。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1999年美国女足世界杯上,中国女足两次夺得世界亚军,“铿锵玫瑰”精神也就此激励并鼓舞了一代中国人。如今,当年的女足球员以及教练期待在不同的岗位上携手播撒下更多玫瑰的种子。
强化青训应对人才短缺
从昔日的中国女足队长到现在的中国女足青训部部长兼女足青训总监,孙雯既经历过往昔的辉煌,也很明了制约女足发展的短板所在,在女足青训工作设想的开篇,孙雯首先提出了目前人才培养的挑战。
孙雯介绍,根据统计,目前在中国足协举办的女足U系列赛事中,U14(14岁以下)、U16(16岁以下)和U18(18岁以下)共3个年龄段的参赛球员总共有1557人,不仅注册球员总数较少,而且也暴露出了比赛节奏慢、悬殊比分多、球员阅读比赛能力差等多个问题。如何避免竞赛杠杆所导致的球员年龄结构失衡,如何提升青少年比赛的竞技水平,如何发现有潜力的教练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与年轻球员的短缺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个“怪现象”,在2015年加拿大女足世界杯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两届大赛中,中国队的平均年龄分别只有23.4岁和24.3岁,远低于夺得冠军的美国女足和德国女足。在美国女足2015年世界杯的夺冠阵容中,共有13名30岁以上的球员,而中国女足则全部在28岁以下。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届世界杯中,获得最佳球员的泽惠希和劳埃德当时均已33岁,这也多少反映了目前世界女足的发展趋势。缺乏具备经验的老将,则反映出中国女足选手职业生涯短的问题,“过早的成人化训练、缺少成就认可以及频繁的伤病等都是原因。”孙雯说。
竞训分级搭建成长平台
以上的种种挑战意味着中国女足青训若要取得发展,必须要解决从“入口”到“出口”整个链条中各个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当今女足项目发展潮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必不可少。孙雯表示,未来中国足协将进一步完善女足的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打造分级体系。
为避免竞赛杠杆造成的球员年龄结构失衡,实现单年龄段的比赛与训练将是未来搭建体系的目标之一。按照设想,在未来的竞赛体系中,除成年选手参加的女超、女甲等比赛之外,15岁到18岁的每个年龄段都将设立青少年联赛。
而在体系的搭建过程中,青训中心则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孙雯介绍,中国足协女足青训部将在2020年前完成“10+3”(10个国内青训中心与3个海外青训中心)的青训中心建设,通过中国足协海外青训基地项目拓展海外合作,为青少年竞训提供质量更高的平台,为教练员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达到持续输送与世界一流强队匹配的高水平人才的能力。青训中心原则上将建立在女超、女甲球队的所在地,并将制定标准,划分等级管理。根据设想,各青训中心需承担起建立区域性竞赛体系、球探体系、球员与教练员培养体系、保障体系和U系列国字号队伍共建的职责。
拓宽出口解决后顾之忧
自2015年改制以来,中国女足超级联赛和甲级联赛已经经历了3个赛季,而在不久的未来,女足乙级联赛也将加入到中国女足的联赛竞赛体系之中。据了解,中国足协将以高校女足为参赛主体设立女乙联赛,通过升降级机制与女超联赛相衔接,形成三级联赛结构。高校为代表的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间的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将为女足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成才选择,拓宽整个培养体系的出口。
“中国足协计划与10所高校共建高水平女足俱乐部,打造高水平的大学生女足联赛,推动高校女足的发展,建立女足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中国足协党委书记杜兆才介绍。通过教育与体育部门的配合,未来青训中心培养出的选手除进入女超俱乐部或国家队外,还可以进入高校学习、训练。而高校中有天赋的球员则可以通过女乙、大学生比赛等赛事,配合高水平的竞训,从而进入到国家队或者女超职业队中,形成良性循环。而在此过程中,中国足协也将提供经费及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
而对于那些最终未走上职业足球之路的球员来说,她们在高校也可转型为青训教练、足球管理人员、体育产业人员等。孙雯介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女子足球队近10年来的阵容中,队员们就读于针灸推拿、中医等多个专业,而最终的就业选择也分布在医师、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等多个职业。对于今后的高校女足俱乐部来说,这或许是个不错的范本。(刘硕阳)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