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课件
这是中医针灸课件,包括了针灸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经络的概念、名称、分布、循行、规律、作用和应用,腧穴的概念、分类、作用、取穴方法,针灸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方法和技能,针灸治疗遵循的基本法则、诊疗规律、治疗方法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PPT预览
PPT内容
针灸学
黄伟贞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副教授,第一附属医院门
诊部主任,医务部副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
厅医院管理年活动督导检查专家,医院校验现场
审核专家。
联系电话:13977165616
邮箱:huangweizhen6816@163.com
QQ: 2278770468
一、针灸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
二、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针灸学概念
针灸学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和艾灸
作用于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以调整
脏腑、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的一门学科。
针灸---- 临床上针刺和艾灸常合用,故称之。
针灸发展简史(一)
产生的年代久远
起源时期 原始社会,砭石、灸法、角法、九针
理论创立时期 春秋战国至秦汉,《内经》成书,针灸理论标志性医学文献
繁荣时期 魏晋至明末,魏晋时的《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专著;唐初有
专门的针灸学科,绘制彩色经络腧穴图;五代、宋、辽、金、元时期
,更加完整的针灸教学机构和教育体系;明代杨继州汇集历代医家学
说及经验的代表著作《针灸大成》等
低谷时期 清代至民国时期,废除针灸科和禁止用针灸治病
振兴时期 1958年,首次提出“针刺麻醉”;1979年,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
分会,1980年高校开办针灸本科、硕士,1980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在北京成立等
针灸发展简史(二)
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
公元六世纪开始传播(朝鲜、日本)
公元17世纪传入欧洲(1671年法国针灸开始
用于临床)
17世纪传入美国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认可;非洲援外医疗队国家固定派出针灸医师
临床实践表明
适应症广
疗效明显
应用方便
经济安全
针灸对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300多种病症有疗效(约有100种疗效显著)
针灸学主要内容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脏腑相互之间联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经 络
联系各脏腑、组织、器官,运行
气血、调节机能平衡的独特通路。
经络的组成、分布
经脉:
经络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十二经别、经筋、皮 部。
奇经八脉— 任、督、冲、带脉,阴维、阳维
脉,阴跷、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见表)
任、督脉
十二经脉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表
走向、交接规律
《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表里属络规律(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
流注规律
奇经八脉中的任、督脉
不直属脏腑,无表里关系,与十二经合称为
“十四经”。
* 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顶,反折向下,至
鼻尖,入上齿。“阳脉之 海”。
*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颌部。“阴脉之海”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人体各组织、器官。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调节机能平衡----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以维
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
4、感应传导作用---得气现象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
的表现。
1、阐明病理变化:病邪入里的传变途径,脏腑与体
表组织、病变相互影响的重要渠道。
2、指导临床诊断: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疾病。
依循经起止辩病。
3、指导临床治疗(1)药物的选择作用。
(2)循经取穴治疗。
(3)预防疾病。
腧穴学
一、概念:
《素问气府论》“脉气所发”
*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
位。也是临床上针灸、推拿、拔罐治疗施
术之处。
二、别称:“砭灸处”、“节”、“会”、
“骨孔”、 “气穴”、“穴位”
腧穴的分类
1、经穴(十四经穴)
分布于十四经上的腧穴。现有362个(印堂归督脉)。如:足三里、合谷等。
2、奇穴(经外奇穴)
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一定的穴名和明确的位置,尚未列入十四经的穴位。如:太阳、八邪等。
3、阿是穴(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
无固名,无定位,仅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为针刺部
位。“以痛为腧”。
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的主治作用。如:眼区的承泣、四白、睛明均可治疗眼疾。
2、远治作用—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甚至影响全身的主治作用。如:合谷能治手腕疾病;又能治头颈部疾病;甚至还能治外感发热。
3、特殊作用—(1)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针天枢能止泻,又能通便。(2)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丰隆驱痰。
特定穴
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
分十类
----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八会穴、八脉穴、募穴、交会穴。
五腧穴
原穴
络穴
郄穴
下合穴
八脉交会穴
背俞穴
募穴
八会穴
交会穴
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穴位
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
1、骨度分寸法
—将人体不同部位规定出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并使其折成若干个等份,每一个等份作“一寸”,以此“一寸”来作为量取穴位的方法,称之。(见下表)
头部
部位起止点:
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寸。
说明:
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
胸腹部
腰背部
部位起止点:
大椎以下至尾骶为21椎(直寸);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为6寸(直寸) 。
说明:一般临床取穴,两肩胛骨下角联线相当于第七胸椎;髂嵴相当于第四腰椎棘突
上肢部
部位起止点: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
至肘横纹为9寸(直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
(直寸) 。
下肢部
部位起止点:
1、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上缘)为18寸;
2、内辅骨下廉(股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为13寸;
3、髀枢至膝中(犊鼻)为19寸;
4、膝中(犊鼻)至外踝高点为16寸。
2、体表标志(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体表标志法
—依骨胳、肌肉、肢体在体表上的特定突起及凹陷取穴的方法。如:挠骨茎突上寻列缺。
动态体表标志法
—利用关节、肌肉、肢体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如:屈肘,横纹尽头取曲池;张口,耳屏前方凹陷取听宫;咬牙,咬肌隆起最高点取颊车。
简便取穴法
以简单的动作取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