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医艾灸领域的金字招牌,这名全国政协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这进一步增强了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吴焕淦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推崇并践行中医文化,注重“顺其自然”。今年全国“两会”,吴焕淦的两份提案呼吁“加强中医文化在健康中国及文化自信建设中的作用”,建议“促进并规范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发展”。这话听起来有点虚,但说起来也挺实在,“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医养生又是中医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多了解一点,对健康有帮助,更会建立文化自信。”
藏了30年的老病历
时至今日,吴焕淦已然是中医艾灸领域的金字招牌。两项国家“973计划”灸法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带头人等。在一连串中医领域的权威头衔之下,他的特点有特殊意义——寒冷的冬季,他伸出的手却是暖洋洋的。后来他用带着浙江乡音的普通话向记者解释:前两年因为赶学术论文经常不知不觉熬通宵,到去年入冬时感到体寒,“但吃了一个冬天的羊肉,又暖回来了”。在吴焕淦看来,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个选择问题,“如就调养身体而言,针对一些症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调养,药物、食疗、针灸、推拿等等,需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选择,顺其自然”。
回望来路,他最珍视、最自豪的是自己不断坚持的中医情结和对中医文化、中医针灸的热爱。他将临症的每一份病历都仔细收藏,这些病历见证了他成长的历程。采访中,多年前的患者名字从他嘴里一一蹦出,之后他索性起身去办公室拿来了多年前的资料盒。一个略显陈旧的黑色皮盒里面装着一份份保存完好的老病历,标有“浙江中医学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解放军杭州疗养院”等字样的病历卡,时间大多定格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隔了30多年的纸张在岁月里泛出了黄色,但清爽端正的字迹跃然纸上。
吴焕淦出生于浙江仙居,他年幼时,当地中医盛行,从小耳濡目染中医治病之神奇,他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小时候体弱,也受益于中医的治疗与调养而得到改善。到了1987年,他考取了浙江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后又到上海中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从此与中医针灸的临床和研究工作结缘。
在杭州读研期间,吴焕淦利用实习的机会收集了大量体检数据,对照肠镜检查结果发现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肠炎等效果显著,这些数据让吴焕淦的心里有了底气。一次偶然的机会,吴焕淦以隔附子饼灸法有效改善了一位患者久治不愈的结肠炎腹泻症状。此后,更多结肠炎患者慕名前来找他医治。在肠炎领域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成为了他科研的主攻目标之一,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中医要验证更要人才
然而,中医、针灸,在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难以标准化,如何客观评判其疗效,成为绕不过去的坎。“艾灸疗法要走向世界,疗效是基础,基础研究也同样非常重要,必须用现代科学方法来验证和阐释这一古老的疗法。”吴焕淦说。2013年,吴焕淦领衔完成了建国后首个灸法国家973计划项目“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获得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此后,吴焕淦领衔的第二项“973计划”项目于2015年3月启动,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等12个单位共同参与研究,用交叉学科手段来研究艾灸的光、热如何在机体发挥作用,基于临床阐释灸法的作用机理。
学科的真正发展离不开人才,高素质的人才肩负着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的重任。吴焕淦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中医学的“传帮带”工作。他致力于海派针灸的传承与发展,他主持牵头申报的“陆氏针灸疗法”已列入上海市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医流派传承工作要以中医临床传承为重点,以课题为抓手,以传人为载体,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自2001年以来,吴焕淦先后培养了博士后6名、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34名。如今,他的学生们大多已是上海市和各省市中医院校、医疗机构的业务骨干,有的甚至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与他一样为灸法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忙碌着。
对话吴焕淦
记者:作为名中医,现在日常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