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国老人不简单 50多年前的创举获外国点赞
原标题:当我们的军舰驰骋在大洋,请不要忘记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
4月12日上午,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这次海上阅兵的指挥舰,是被誉为“中华神盾”的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导弹驱逐舰——长沙舰。长沙舰见证了新中国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壮美航迹。
同长沙舰一样,作为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今年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701所研究员潘镜芙也是这段壮美航迹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在极其薄弱的科研基础上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让国产驱逐舰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有力地推动了海军装备的发展。
173长沙舰停泊在军港码头
他进入的是在中国近乎空白的领域,瞄准的却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1930年1月,潘镜芙出生于浙江湖州。抗战爆发后,为躲避战乱,七岁的潘镜芙不得不同家人一道乘着小船逃往上海。“到黄浦江的时候是晚上,我看见了一片灯光,都是日本的军舰和外国的大船,没有我们自己的大船、军舰。当时虽然年纪很小,可是我想,如果长大以后能够造军舰多好啊!”这成为潘镜芙“铸舰梦”的起点。
1941年,潘镜芙随家迁往苏州,进入苏州高级中学就读。1948年到了报考大学的时候,当时看不到舰船设计专业的出路,潘镜芙只能把梦想暂时搁置,选择了当时工作前景较好的电机系。大学毕业后,潘镜芙被分配到华东电工局从事电器设计,儿时的梦想似乎已渐行渐远。没想到3年后,组织上安排潘镜芙到船舶设计部门工作。
上世纪60年代初期,65型火炮护卫舰开始研制,这是我国研制的第一型舰艇,潘镜芙主持电气部分设计。谁知,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竟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当时,国内所有舰船上使用的都是直流电,岸上使用的则是交流电。军舰一靠码头就要接岸电,要使用专门设备先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才能照明,一旦接错,电气设备就会烧毁,带来很大的麻烦。潘镜芙第一个提出,护卫舰上应该使用交流电。当时许多人对他说:“你这样做风险太大,把握性太小了,还是走老路保险!”潘镜芙却顶住了压力。他认为,交流制稳定可靠、价格便宜、进岸电也很方便。他还了解到,国外从五六十年代以后,都逐步地转向交流制了。后来,该型护卫舰成为我国第一艘从直流制改成交流制的舰船,此后国内的所有水面船舶和舰艇都开始使用交流制。
类似这样的工作,潘镜芙做了很多。他深知自己进入的是一个在中国近乎空白的领域,瞄准的却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尽快缩短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只有造出千吨级以上的大型军舰,才能保证中国海军有远距离作战的能力
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导弹驱逐舰——长沙舰驱逐舰,最早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的英国,是一种速度很快、攻击能力较强的中型水面舰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实战运用,逐渐发展成现代海军最重要的舰种之一。
驱逐舰也是我国海军刚成立时梦寐以求的多用途军舰。1954年,在财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中央决定从苏联进口4艘07型驱逐舰。“只有造出千吨级以上的大型军舰,才能保证中国海军有远距离作战的能力。”潘镜芙暗下决心。
1966年,潘镜芙以设计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的身份,开始主持设计我国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在当时极其薄弱的科研家底和落后的工业基础上设计建造这样千吨级以上大型军舰谈何容易,从船体设计开始,重重困难便接踵而至。
驱逐舰的导弹发射装置大、设备多,舰体必须拉长。可是舰体拉长了以后,航速会不会下来呢?潘镜芙经过反复试验,选用当时最成熟的动力技术,给051型舰安装了强有力的“心脏”。“经过蒸汽动力装置的陆上实验,这艘舰的航速达到了35节以上,国外评论说,在当时的驱逐舰里也算是不错的了。”潘镜芙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