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国老人不简单 50多年前的创举获外国点赞(2)
有了强有力的“心脏”后,战斗力如何形成,是横在潘镜芙面前的又一道“坎”。在051型导弹驱逐舰研制以前,我国军用舰艇上的各种武器,不论机枪、舰炮、鱼雷、水雷还是深水炸弹,都是单个装舰、互不联系,靠指挥员的口令来人工合成作战系统,快速反应、综合作战能力都很差。这让潘镜芙伤透了脑筋。
关键时刻,钱学森在确定驱逐舰导弹系统方案会议上的一次发言给了潘镜芙很大的启发:“军舰是一个大系统,导弹只是舰上的一个分系统,把导弹系统装到舰上,要把它安排好,使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潘镜芙决心按照“系统工程”的理念,将全舰所有武器有机结合,形成系统。为了充分摸清国产设备研制情况,潘镜芙带着同事们跑遍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设计单位,“吃着窝窝头,每人每月三两油”,终于率先解决了舰载武器按系统装备舰艇的技术问题,为指挥自动化、快速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了基础。
1971年12月31日,中国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首制舰“济南号”交船完工,人民海军第一次拥有了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它的问世,实现了首次安装舰上导弹,武器从单个装备发展为武器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制导弹驱逐舰的能力,实现了海军舰船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潘镜芙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第一个全武器系统专家”。
中国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济南号”。1987年,“济南”号舰进行了改装,增装了直升机库和飞行甲板。40余年科研生涯,他离“铸舰”梦想越来越近
1980年5月18日,东风5号远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飞向太平洋上的指定海域。由6艘051型导弹驱逐舰组成的海军护航编队参加了观测运载火箭、发射后打捞和护航等任务,保障了舰队8000海里航行的安全。
这次远航,是人民海军第一次冲破第一岛链,横跨赤道线,将航迹延伸到浩瀚的南太平洋,不仅检验了远航能力,还收集了大量气候水文数据,为今后一次次远洋出访、科考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海军曾被嘲笑为只能靠近海岸防御的“黄水海军”、只能在近海防御的“绿水海军”。而这一次,人民海军终于开始了向能够在远海作战的“蓝水海军”的过渡。任务完成后,一位舰长对潘镜芙说:“我们舰只能在家门口转一转的时代总算结束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潘镜芙担任我国第二代052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他大胆采用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建立陆上试验场,亲自主持武器系统的对接调试,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并在051型导弹驱逐舰的基础上,继续强化“系统工程”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强调全舰各个系统间有机协同,综合性能兼优,舰上武器和电子系统、设备首次组成作战系统,实现作战指挥自动化。作战系统的形成,使舰艇作战指挥和控制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但是,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
052型导弹驱逐舰电子设备众多,各种天线林立,如何使舰上的电子设备不互相干扰、协调相容呢?潘镜芙组织攻关小组,分析抗干扰效果不佳的各种可能原因,把它排成队,然后一条条一点点地进行测试,终于在数百条的可疑原因中,发现了新的干扰源。
经过几天的研究调试,他们攻克了卫星通信和雷达同时开机、互不干扰这一难题。
1994年到1996年,112号哈尔滨舰和113号青岛舰相继完工,052型导弹驱逐舰在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创新,深深影响着导弹驱逐舰后续型号的改进。
40余年科研生涯,潘镜芙离“铸舰”梦想越来越近。如今,在他和几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第一代、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基础上,第三代导弹驱逐舰等一系列新型驱逐舰相继问世,一步一个台阶,使中国导弹驱逐舰真正跨进了国际先进行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