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如何来“量化”?
原标题:中医治病如何来“量化”?
□晚报记者 贺天宝 崔翼琴 摄影 何雯亚 制图 任萍
有些推拿医生“手重”,气力大,适应的病人觉得很舒服,但这很有可能会导致推拿部位出问题;而有些医生手势轻,病人又觉得疗效不明显。针对大人和儿童这两种不同人群,推拿的力度到底如何来把握?中医治病如何来“量化”?这些以前都没个“尺度”。
专家介绍
房敏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领军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重点学科带头人、全国推拿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上海市教委针灸推拿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推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从事中医推拿防治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作为全国首位推拿学专业博士,结合生物力学、康复医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和技术,在脊柱病、慢性疲劳综合症关键致病因素、干预手段、疗效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特别是在颈椎病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擅长:颈椎病,腰椎病颈性眩晕,脊柱相关性疾病的中医推拿治疗
Q 您制定了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摆脱了临床上诊断和治疗“毛估估”的状态,是否意味着从此病人可以接受标准化的中医治疗?
房敏:过去,临床上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当病人接受完推拿治疗,第二天医生问他感觉如何时,病人总回答“好一点”,第三天也是“好一点”,按理说十个“好一点”就该好得差不多了,可当第十一天医生去问他,他仍旧说“好一点”,那么为什么总离痊愈差一点?这又差在哪里呢?
再比如,有些推拿医生“手重”,气力大,适应的病人觉得很舒服,但这很有可能会导致推拿“过度”;而有些医生手势轻,病人又觉得疗效不明显。针对大人和儿童这两种不同人群,推拿的力度具体应该怎么把握?这些都没个“尺度”。
我们通过十多年的研究,终于找到了“筋(肌肉)骨失衡”的客观量化依据——屈伸肌比值。所谓屈伸肌比值,反映的是颈部肌群做屈和伸两种动作的协调能力。我们还与上海交大合作发明了一种测试颈部肌群应力应变数据的装置,可精确判断治疗效果,且能对尚无明显症状的病人开展预防性治疗。如今,我们制定出来的标准已经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超过103家医院推广。
推拿医生在推拿之前,需要先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人的颈肌状态、影像学表现、骨骼肌肉位移变化,屈伸肌的比值、颈三节和颈四节的成角变化。这套防治颈椎病标准的制定是告诉医生,推拿应该在怎样的诊断认识下使用。现在,这一标准还被写入了教材,直接在学校里培养医学系大学生对于推拿标准的认识。按照我们的套路,医生可以少走点弯路,他们的诊疗水平也能因此直接上一个台阶。以后,在掌握这一标准的基础上,医生还可逐步形成自己的诊疗特色,造福更多患者。
Q 2007年,您主持的“基于中医特色疗法的理论基础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科技部认可,获批为973计划项目,是否也对这个“金标准”有启迪意义呢?
房敏:是的。我的这个特色疗法针对的是颈椎病。其实人的腰椎、胸椎、关节和颈部脊柱的运动道理是一样的。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考察了很多中医治疗的“神奇手段”,事实证明确有疗效,但同样遇到一个问题——没有标准。
后来,我通过翻阅了大量资料,发现东北辽宁中医药大学有位彭静山老先生,根据《黄帝内经》“观眼察病”和《证治准绳》对眼的脏腑划分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创立了眼针疗法。他把眼睛分成8区13个穴,用针刺进行治疗,对于中风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很奇妙。北京中医药大学有位王文远教授,创立了一套 “平衡针”疗法,施针几秒钟,便可达到即时及时的止痛效果,对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偏头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再如,山东有位研究脐疗的医生,他在肚脐眼上施以灸法,但是在灸材、灸质、灸的时间和形式拥有一套系列的技术,这项技术对消化功能、胃肠功能、妇科不孕、月经不调、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十分显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