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针灸推拿 > 正文

在华学医“洋学生”:要把中医科学告诉世界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3-30

  原标题:在华学医“洋学生”:要把中医科学告诉世界

  近年来,中医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越来越多醉心于中医的“洋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介绍,目前来华学习中华传统医学的留学生数量长期处于自然科学类学科留学生数量首位。

  在这些“洋学生”眼中,中医是一门奇妙的科学,他们希望为中医普及出一份力,把这个顺应自然的科学体系完整地推广到全世界。

  俄罗斯小伙

  说中文和病人拉近距离

  找到穴位轻轻按住,果断扎下针,整个过程非常熟练,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诊室里,每周格里申都要来跟着老师看病扎针。“诊脉、扎针、和病人交流,让我学习得更快。”格里申说。

  格里申是俄罗斯人,现在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的研究生。他学习中医多年,“小时候在俄罗斯看到爸爸妈妈找中医看病,效果不错,觉得很神奇。”格里申说。

  3岁半跟着父母来到中国,辗转多个城市,中医的种子一直埋在格里申心里。高中毕业后,他立志做一名中医,顺利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了基础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研究生考上成都中医药大学,选择针灸推拿作为自己深造的专业领域。

  “一开始找穴位找不准,很茫然,后来不断试、不断找,慢慢就熟悉了。”谈及学习的过程,格里申坦言“痛苦又快乐”,为了练习针灸的基本技法,他和同学互相在身上练习扎针,亲身体验扎针的过程;中医古籍多为文言文,深奥难懂,他一遍遍读先背下来,然后反复理解,“到实践的时候,那些文字就在脑海里浮现。”

  从小在中国长大,又学习中医,格里申的中文说得很“溜”,病历也都是用汉字写的,工工整整。

  格里申刚开始进诊室看病的时候,有些病人看到他是外国人,有点别扭,不愿意让他看。他也有些拘谨,后来老师鼓励他,“脸皮要厚、沉着稳重”,他也慢慢放得开了。“病人一来,看到我是‘白面孔’,要打退堂鼓,但是我一说中文,他们就觉得亲切了,再仔细给他们看病扎针,他们一看我很专业,也就放心了。”格里申说。

  现在,格里申已经通过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还在准备申请读中医的博士学位。“想好好把这行干下去。”格里申说,目前中医在俄罗斯很火,很多人生病了都会去看中医,尤其是针灸推拿在俄罗斯很普及,不少家长会带着孩子去看中医,采用小儿推拿等外治法来治疗一些常见儿童疾病。

  “希望以后我也能为中医的普及出一份力。”格里申说。

  马里针灸博士

  为中医放弃欧洲奖学金

  迪亚拉,一个狂热爱好中医的马里人。从1984年来到中国,被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吸引后,他就弃“西”从“中”,开始了他对中医长达30多年的追求。

  “我开始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来中国,因为当时我也获得了去欧洲学习的奖学金。但后来,我还是决定来中国学医。”迪亚拉说,“到中国后,我想,既然都来了,我就应该学习中国特有的中医。于是,我放弃了去北医三院的机会,决定从零开始学习中医。”

  在北京、广州、成都转辗求学多年后,迪亚拉成为首位获得中医针灸博士学位的外国人。越是深入学习中医,迪亚拉越觉得自己并没有学够。迪亚拉还意识到,如果自己留在中国,就可以有机会拜访名中医、看中国古书、找同道讨论,但如果离开中国,这些就都太难了。于是,他决定留在中国边行医边学习。

  “那些老中医说普通话都不怎么标准,方言口音比较重,加上第一个学期主要学《医古文》《黄帝内经》,我在上课时就好像坐飞机,完全听不懂。”迪亚拉说。果不其然,他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不及格。

  到了成都,遇到的麻烦就更多了。迪亚拉告诉记者,他刚到成都坐诊时连续两天都没有病人上门。到第四天,终于有一个病人推开了迪亚拉诊室房门,但他开门一看,转身就跑了,还到护士那里“吐槽”:“我是来找中医的,怎么里面是一个外国人,还黑黢黢的。”紧跟过来的迪亚拉听到这话并没有气馁。“我给你看病,如果没有效果,我就不收钱。”迪亚拉就这样争取到了第一个病人。

  时间一长,那些曾经看见迪亚拉转头就跑的患者开始熟悉起这个洋中医,愿意来找他看病治疗,也愿意他在自己身上扎针。

  迪亚拉的几位老师一再告诫他开药方就要写中国字,所以他一直没有用电脑来写处方。迪亚拉觉得,一个好中医就是一所医院;人走到哪里,医院就开到哪里。在迪亚拉看来,中医不需要仪器,不需要手术台,一个小盒子、三根手指一搭脉,就可以给人问诊,只要有针灸、汤头就能进行治疗。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