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和“中医针灸”进入申遗七周年
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编辑 俞吉吉)2010年11月16日,在肯尼亚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京剧”和“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是中国晚清以来发展最为成熟、影响力最大、传播面最广的戏曲剧种。它不仅占据了国都和宫廷的高枝,更有历代的著名传承人物。另一方面,京剧在中国蓬勃发展、独领风骚之后,又在20世纪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更日益受到世界性关注。
中医针灸作为一门古老神奇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近年来在西方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今天,2017年11月16日,“京剧”和“中医针灸”都进入了申遗七周年。这两门传统技艺的保护现状如何?七年里都采取了些什么样的保护举措?小编整理了目前的已有资料。
中医针灸已成为“世界针灸”
先来看一下中医针灸这门技艺。目前,中医针灸已经走向了国际,已经成为了“世界针灸”,现在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有相关立法,针灸教育发展迅速。用“针”来带动中医走向国际,针灸已成为中医的一块“金字招牌”。据统计,针灸已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研究。在2010年“申遗”之初,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针灸。怎样将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使中医针灸以最佳状态应对国际化发展的形势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中医针灸是鲜活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它最好的保护就是在实践中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此外,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在中医针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如组织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医针灸》;开展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资料整理工作;组织开展中医针灸传承流派研究;组织国内外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巴黎展、中医针灸澳洲展、相约北京中医针灸展等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针灸的国内外知名度,以及针灸鼻祖皇甫谧的祭拜与认同,提升认同,凝聚行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1987年11月22日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2013年11月在澳大利亚悉尼隆重召开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一致通过将每年11月16-22定为“世界针灸周”,每年度组织开展中医针灸申遗成功的各种展览、义诊咨询、科普宣传等活动,通过各种研究传承工作,以兑现我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诺。
中医针灸也越来越规范。针灸的很多名词术语模糊,内涵界定不清,量化操作缺乏准确规范,造成临床操作差异。2014年7月25日,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针灸学会在京发布6项针灸国家标准和12项针灸行业组织标准,其中包括基础标准《针灸学通用术语》、《腧穴主治》2项,《针刀基本技术操作规范》等技术操作规范5项,《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失眠》等临床诊疗标准10项,以及管理标准《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6项针灸国家标准包括《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的“芒针”、“腹针”、“毫针基本手法”、“刮痧”,以及《腧穴主治》和《针灸学通用术语》。针灸标准的制定发布填充了中国针灸标准体系的空白,对于日后推广指导临床有着重要意义。
2014年2月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信息:由中国专家担任项目提案人制定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正式出版,并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发布的首个中医药国际标准。针灸标准化有利于针灸行业在国际的发展和推广。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64种针灸适应症,并推荐43种病症采用针灸治疗,全球针灸针的年使用量已突破20亿支,并以每年5%-10%左右的环比速度递增。针灸针国际标准的制定,既有利于打开针灸的国际化大门,推动中医国际化进程,又可以淘汰不达标企业,对国内外针灸针企业的良性发展及国际贸易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