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和“中医针灸”进入申遗七周年(2)
中医针灸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不仅是一种保健和治病救人医疗技术,更是人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已成为我国对世界重大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整体地提高传统针灸的可见度和认知度,促进中医针灸国际发展;提高中医针灸的共享度,为造福更多的民众、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目前,我国中医针灸有十大学术流派:澄江针灸学派、郑氏(郑魁山)针法针灸学术流派、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桂派中医大师黄瑾明壮医针灸、蒙医五疗温针流派、经脉-脏腑相关湖湘针灸推拿学术流派、靳三针疗法流派、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河南邵氏针灸流派、四川李氏仲愚杵针学流派。
京剧走出去:加强内容创新,融合跨界发展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国粹京剧。与中医针灸一样,申遗成功后,一系列有关京剧的保护措施也纷纷出台。2010年到2014年,文化部等相关部门逐步完善京剧传承机制、提高代表性传承人待遇,每位国家级传承人每年获得2万元人民币的传承活动补贴;京剧艺术的资料整理工作也已全面开展,各地保存的京剧文献、文物,如总纲、总讲、身段谱、工尺谱、串头、单头等将陆续归纳分类、影印出版;京剧唱片、音像资料等则进行数字化管理,建立京剧艺术数据库;中国艺术研究院也整合中国戏曲学术力量全面启动“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工程,编纂《京剧大典》《京剧百科全书》。此外,2011年至2013年,北京市戏曲艺术发展基金会完成中国京剧艺术博物馆的建设工作,预计投入费用3000万元人民币。
即便如此,像许多传统戏曲一样,经典剧目大量失传、优秀演员不断流失、剧场经营难以为继等一系列问题都导致了京剧的现状不容乐观。
京剧的未来在哪里?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李嘉珊曾表示,京剧艺术要想走出去,为世界所熟知,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首先要加强京剧的创新力度,京剧的核心是“内容”,京剧的情节很富有故事性,但要提高京剧艺术的市场竞争力,有效传播京剧艺术,还要研究用什么形式讲好故事,在创作上下功夫,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才能实现京剧在创新中的传承与发展。加强外国观众近距离的触摸和体验京剧艺术,让外国观众了解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欣赏方式,这是推广京剧的重要基础。要积极发挥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唐人街的作用,探索汉语教学和京剧传播相结合的模式。剧院要利用文化交流时积累的国外演出营销资源,积极主动沟通,联合国外演出商共同投资制作适合国外演艺市场的京剧产品与服务。
京剧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跨界发展,也是京剧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推动力,京剧完全可以和杂技、音乐、影视、互联网、动漫、旅游等结合起来,使京剧走出传统的狭小的内循环体系,与市场共舞,实现京剧发展的市场化、规模化。
此外,单纯依靠面对面的形式传播京剧艺术,会受到很多时间和场所上的限制,在活动之外也难以对人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在他看来,京剧艺术应该适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使之成为京剧艺术传承过程的重要载体。
也有专家认为,通过优秀的演员,将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经典剧目高水平地呈现在今天的舞台上,才是继承与保护京剧最核心的内容。
(综合人民网、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中医药报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