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完善交通路网 打通致富“经络”(2)
路不通,鸡饲料拉不进来,只能人工中转。卖鸡时,公司的大车也进不来,只能由人背到500米外的公路上装车。吴道义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当天天寒地冻,路又窄又滑,他们从500米外的公路上背200包谷壳进村,4个人背了整整一天。
“费气费力,还赚不了几个钱。”由于交通不畅,养鸡看不到效益,吴道义只好四处打些零工。然而,他一心想在养殖上做出些名堂。
2017年上半年,得到修路的消息后,吴道义重新回归养殖,并扩大养殖规模,将鸡舍扩大到1600平方米。而新修的通组路就从他家的养鸡场旁经过。
“现在,一年可以养三批鸡,养殖数量一批至少有13000只,三个月左右就可卖出一批,一年卖三批次,一批卖2万多元。”除了卖鸡之外,吴道义还将鸡粪卖到田坝及周边村子,一批卖4000元左右。“鸡和鸡粪的收入算下来,卖一批有接近3万元的收入,一年收入不会低于8万元。”吴道义早就算过这笔账。
路修通后,除了吴道义家,新发村的其余6家养殖户也纷纷扩大养殖面积。村民赵远祥以前守着几亩田过日子,温饱虽不成问题,致富却很困难。通组公路修通后,他也开始搞养殖,“目前养殖规模在7000只左右,一年赚几万块钱不成问题。”
路修通了,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村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据吴道兴介绍,去年新发村共完成3条通组公路建设,目前,全村11个村民组全部实现“组组通”。
通组路修通后,村里还成立了村合作社,发展见效快、低风险的农业种植。“在种果树、绿化树的同时,套装黄豆、向日葵等见效快的农作物,让土地资源充分释放‘红利’。”吴道兴说。
为更好地搞好农业“套种”,去年8月以来,清镇市农业局还到村里开展养殖、种植等技术培训,截至目前,共开展了两期,培训了近40多人。“我们培训不是坐在室内听课,而是专家下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让农民真正学到技术。”吴道兴说。
■关口村,“组组通”建设带动返乡创业潮
来到清镇市暗流镇关口村,在大槽组通往水淹组的通组公路旁,村民李玉兵的种植基地里,蜂糖李已长出茂盛的绿枝。
“这一片我种了约80亩蜂糖李。现在路修通了,我才敢种,以前,人爬上来都费劲,更别说搞发展。”李玉兵告诉记者,在来这片基地的途中,要经过一片陡峭的山坡。在他的记忆中,在这座山上搞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以前上去种地,肥料要人背,给苗浇水要用扁担挑上去,还要绕几公里路。”
守着大片土地,却找不到出路。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沦为荒地。
2017年8月31日,省、市“组组通”公路建设项目启动后,关口村启动3条“组组通”公路建设。其中,从大槽组到水淹组的通组公路接通了大槽、水淹、关口3个村民组,全长1.94公里,是3条通组公路中里程最长、连接村民组最多的通组公路,惠及3个组228人。
通组公路的修建,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路修通了,对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都有利。”关口组村民胡孝禄告诉记者。
“原来这里没有路,水淹组的村民去政府要绕一个半小时的路。”在大槽组通往水淹组的通组路上,村民项发营正骑着摩托车往回赶。“种地把钥匙掉在地里了,骑车几分钟就到,路修好了真方便。”
靠山吃山,路修通后,村民开始在山上找发展的路子,搞起了种植和养殖。目前,大槽组和水淹组共有50多户搞水果种植。
家乡有了变化,返乡创业的人也多了,大槽组的刘开发便是其中一位,回到家乡后,他立即种了10多亩蜂糖李。
发展桎梏解除了,外地企业也来了。今年1月,贵州智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关口村,采取“公司 合作社农户”的“三变”模式,发展精品果蔬种植。截至目前,关口、云坡、老寨3个村民组的263亩土地已经入股,涉及村民102户。
“让荒地变‘宝地’,我们还将充分利用合作社的优势,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和创业,让村民尽快富起来,让村子尽快发展起来。”暗流镇村建中心主任龙永生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