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孩子健康饮食行为习惯
在最近举行的“全国学生营养日”活动上,营养专家指出,儿童肥胖检出率连年上升,饮食结构不合理、多食是重要原因,应当引起家长注意。
前不久,笔者乘坐高铁回京途中,目睹一名年轻妈妈不停拿出各种各样的食品和饮料给孩子吃喝,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孩子的小嘴就没停过。妈妈爱孩子无可厚非,但那孩子本来就胖,还要不停喂食,从营养学角度看,势必造成营养过剩,给孩子埋下健康隐患。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大多通过吃和穿来体现。一个人饮食习惯的养成,主要源自家庭。母亲做的饭菜,成为每个人终身偏好的口味和记忆,影响一生的饮食习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过去的饮食经验和习惯,正在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青少年一代,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型食品,以及祖辈父辈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容易形成不良饮食习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团队对某市的抽样调查发现,中小学校园食物浪费情况较其他餐饮类型更加严重。该市餐饮业平均食物浪费量79克/人/餐,浪费率约12%,而中小学校园人均食物浪费量为129克/人/餐,浪费率达22%。其中,相比自助餐和组合套餐,盒饭供应方式下的食物浪费最为严重,浪费量达216克/人/餐,浪费率高达30%。更令人忧虑的是,受各种商业营销手段的诱惑,很多孩子对垃圾食品趋之若鹜。该课题组调研发现:学校周边的各类西式快餐店及小卖铺成为孩子们放学后更青睐的食物来源,而这里的食物多为油炸类食品,属于高脂、高糖、低纤维膳食。从2009年到2013年,该市中小学生的肥胖率从20.3%上升到21.46%,约两成中小学生都是“小胖墩”,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病如糖尿病、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等已在中小学生中蔓延,钙、维生素A、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缺乏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健康问题的出现,与学生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食育一词最早由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旋1896年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历经百年,逐步从民间理念发展为日本基本国策。食育主要包括:生命与营养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良好饮食习惯的灌输和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的教育;传统饮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2005年6月17日,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迄今日本的食育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共治模式,食育也被列为日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中小学是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以及人生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近年来,许多中小学积极行动,开设了与饮食习惯等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们的健康饮食行为和习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此,应从制度层面全面提升食育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研究设计生动、系统、科学的食育课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导师。希望更多家长学习和掌握食育知识,让孩子从小懂得珍惜食物、尊重食物、科学饮食,补上食育这一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