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直播,声优们开辟的下一片蓝海,玩家争
在上海迎来初雪的那一天,历时将近一个月的2017荔枝直播年度盛典终于尘埃落定了。朋友圈的雪下得纷纷扬扬,也有另外一群人在另一个地方,用狂欢庆祝成功、用誓言回击落败。
这群人就是荔枝上的主播和他的听众们。对他们而言,2018年的开年被这场盛典搅得着实火热:共计10万名主播参与鏖战,累计收听达到一亿次。为了把喜欢的主播送到第一的宝座,听众是拿真金白银在呐喊:就拿这次盛典夺得最佳男主播总冠军的“罗师傅”来说,仅在决赛当天的最后10秒,就累计收获超过220个神之王冠礼物,价值高达百万人民币。
这也难怪荔枝的故事开始走向“语音直播”,实实在在的盈利数据最能服人。从2016年10月开始上线语音直播,荔枝在三个月内收入就破了千万,如今每月直播收入达近亿元,并且这个数字仍然在持续增长。今年年初把品牌名称从“荔枝FM”改成“荔枝”,也看出其转型语音直播的决心。
那么,语音直播这条路究竟走不走得通?能走多远?
一个商业命题的提出,必然如投石入水,牵涉方方面面,对于语音直播也不例外:首先,与视频直播相比,语音直播有什么特点?产品面的比较优劣势在那里?其次,这片似乎充满潜力的领域,在移动互联炙手可热的几年里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最后不能避免的问题是,目前这盘棋,已经下成什么局面了?
不是遮住摄像头,就能做好语音主播
在人的所有感官中,视觉一直被认为是最具冲击性、最能吸引注意力的,但却不见得是最高贵的。相反,有时候它甚至被认为是肤浅的、妨碍我们真实体验的。因为真实的体验需要调动其他的感官,并且长时间的浸入。
于是,视频直播最受诟病的“低俗”、“光怪陆离”,也部分源自于视觉这一感官的天然劣势。为了所谓的“吸睛”,视频直播行业用“乱象丛生”形容也不过分,然而靠出位来夺眼球的行为,也被一纸纸规章制度压了下去。视频直播也在一次次风口浪尖下,提前迈入寒冬:网红主播接连被欠薪,数百家平台倒闭,就连“花椒”、“映客”和“一直播”这样的行业巨头,也纷纷开始低调转型。
依旧从感官特性来说,声音就没那么嘈杂了,它是有分寸和距离的。声音最大的特点无外乎三点:碎片化、伴随性和沉浸感。碎片化和伴随性这一特点,和知识付费浪潮下用户缓解自我焦虑的需求不谋而合,最常见的一个观点是“音频是知识的良导体”。忽如一夜春风来,“分答”和“得到”们把碎片化的声音送上了“传递知识的最佳工具”的地位,音频也成为知识经济的可靠媒介。
而沉浸感则更多指向情感这一更私密的个人体验,而当声音与直播桥接,“播放-收听”的单向传输也就有了“耳边私语”这样实时互动的可能性。对听众来说,和主播的交流再也无需通过“听众来信”这一漫长的等待,而是实时对话的“朦胧的亲近”。而对主播来说,与听众互动以增强粘性的需求也一直存在。实际上,在荔枝CEO赖奕龙决定推出语音直播之前,平台上就有许多主播留言要求开通这一功能。
对那些可能对外貌没那么自信的素人主播来说,语音直播是一个更自在的表达平台,同时,不以“颜值”作为最高准则的评价体系也给了好内容以生根发芽的土壤。即使对于本可以靠脸吃饭的视频主播们来说,转型语音直播的也不乏其人,获得本次荔枝直播年度盛典女主播季军的凡大人就是其中之一。她直言,来荔枝之前本是视频主播,但视频直播对准备要求较多,会受到化妆布景的限制,而语音直播则省去了这方面的烦恼。
当然,听觉产品的应用场景也反过来铸就了其格调:对于上下班的白领一族,在地铁上戴上耳机,避免在车厢里放空呆滞的尴尬,听觉产品显然是最佳选择,而这样的标的群体,在全身心浸入“听”世界的时候,对内容格调的挑选,自然是会“刁”起来的。
于是,与遇冷的视频直播相对,我们看到语音直播市场的快速成长,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在线语音直播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年我国在线语音直播用户规模为0.69亿,预计2017年底用户规模达1.12亿,增长率为62.3%,2020年预计突破2亿用户。
听觉产品,不是简单的“听觉+产品”
事实上,语音直播的肇始者,并不是现在风生水起的荔枝,最早在2008年,就出现了模式很像语音直播的“YY语音”。不过YY语音主要服务于PC端,最初的使用场景是游戏,玩家们通过这款软件实现团队协作、实时沟通。后来,游戏玩家们自发地在这款语音通讯工具上生产其他内容,例如表演唱歌。再后来,YY语音转型为视频直播平台,之后的故事就离语音直播有些远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