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三个“2022” 打造古蜀文化名城(2)
抓重点、聚合力,全方位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一是打造“一城、两带、一环、三廊”全域旅游格局。“一城”即以文庙新天地及环旌湖都市休闲区、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为核心的主城区。“两带”即沿龙门山山地养生度假产业带、沿龙泉山山地户外运动休闲产业带。“一环”即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大环线,空间架构为德阳三环路(串联广汉、什邡、绵竹、中江、罗江各县市,并于主城区对接)。“三廊”即两汉三国秦蜀古道旅游黄金走廊、大九寨环线西线旅游黄金走廊、成德遂渝旅游黄金走廊。二是打造世界级古蜀文化旅游目的地。抓住“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德孝文化”垄断性文化资源,通过复原历史文化环境,丰富文化体验方式,打造“梦回古蜀,怀古三国”主题文化旅游产品。加快三星堆—金沙遗址旅游环线推广开发,将古蜀国三星堆遗址建设成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重点发展娱乐休闲游、都市景观游和生态健康游。目前,三星堆文旅发展已被列为全省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三是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高品质打造德孝文创小镇、雪茄风情小镇、仓山音乐小镇等特色文旅小镇。力争2018—2020三年累计全市文旅康养经营主体新增200个,累计综合收入力争实现1800亿元以上,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8%以上。其中,2018年文旅康养综合收入461亿元;2019年文旅康养综合收入590亿元,同比增长28%;2020年文旅康养综合收入757亿元,同比增长28.4%。
突出问题导向,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一是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上下功夫。通过推进创城主题活动常态化、志愿服务制度化、诚信建设制度化、公益广告建设制度化,培育现代文明新市民。二是在整治突出问题上下功夫。把环境卫生问题、交通秩序问题、市场秩序问题、治安秩序问题、旅游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反复抓、长期抓、见实效”。三是在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上下功夫。着力抓好公共设施改造维护、搭建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平台、形成群众积极参与的创建氛围,力争2020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重点任务
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目前,全市文化产业以文化制造业为主,规上企业增加值占94.28%,文化设备批零业、文化服务和文化科技产业等其它分类总和占比仅为5.72%,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产业均处于孵化发展阶段。
因此,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殷代惠表示,下一步,德阳市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打造新型文化业态:一是抓好政策措施出台落地。深入实施《德阳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年)》,推动建立文旅发展投资集团,推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二是抓好文创园区转型升级。重点打造T39创意园、冶轴文创园等文创孵化园,吸引成德绵等地的文创公司入驻,逐步形成聚集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链条化等。组织举办文化创意设计展会、动漫展会、游戏竞技等活动。三是抓好文创人才培养储备。加大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发挥高校院所、文化企业、园区基地等各自优势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柔性引进、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
高标准高质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今年2月,德阳再次被作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138个提名城市之一。市文明办副主任任惠彬表示,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个“跳起来摘果子”的目标。下一步,德阳市将把创建为民、靠民、惠民的理念根植百姓心中,实现文明城市和文明市民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坚持创建起点为民,为城市发展凝心铸魂。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创建工作体系。建立创城工作考核督查问责机制,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出台《德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资金管理办法》,重点向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十大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项目倾斜,向创城“五大工程”和20项行动倾斜。
坚持创建过程靠民,为城市建设注入活力。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道德讲堂”、道德模范巡讲巡演等实践活动,搭建群众乐于参与、活动内容丰富的平台,激发创建活力。广泛发动各级各部门、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形成全域创建、全民参与、干群共建的良好局面。通过融媒体大宣传,向全体市民发出倡议书,激发出全市人民支持拥护参与创建的主人翁意识。推进好人馆、好人街、好人墙建设,积极打造“志愿之城”,实现全市干部群众从“要我创”到“我要创”的思想转变。
坚持创建结果惠民,为市民群众广增福祉。着力让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明显改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延伸阅读
全域旅游初具雏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