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高端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京津冀一体化,高端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第二看台
“京津冀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三地存在着明显的产业同质化问题,科技创新合作不紧密使得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受限。” 南开大学经研所所长刘刚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京津冀区域间产业梯度差异大、利益诉求不同,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是一件紧迫而有挑战的大工程。”
随着京津冀三地产业版图正在加速重构,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日,京津冀科学资源创新服务平台首次对外公开发布,该平台以“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为大目标,着力解决京津冀优势科技服务资源整合,推动三地高端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提升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促进协同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
500万条数据面向三地开放
该平台实现了京津两直辖市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全覆盖,已汇集涵盖科技机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等9大类70多个子类的500多万条数据,面向三地政府、企业、科研人员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该平台也是国内首个跨区域科技资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基于Web GIS(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框架搭建,以“科技资源+数字地图+情报研究+平台服务”为模式,旨在打通京津冀科技资源经络,促进三地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
作为平台的核心版块,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由“一库三系统”组成,一库是京津冀科技资源数据库,三系统包括数字地图查询系统、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可进行科技资源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可视化分析等。
京津冀各区域专利分布图、京津冀节能环保企业细分领域分布图、京津冀氮化镓专利申请合作关系图……记者注意到,在这一平台上,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可根据一定的主题和划定区域,通过图层管理对不同类别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关联分析,满足多样化的科研需求。围绕三地协同创新、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升级需求,平台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还可为用户提供区域科技资源综合评价、产业集聚辐射能力评价等服务,帮助用户提高决策水平。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区域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研究员苗润莲举例说:“选取金融环境、产业结构、人力、财力等指标,用信息熵评价方法对京津冀地区进行评价,会得出北京的信息熵综合评价得分排名第一,远高于其他地区。”
点燃三地分工合作热情
10月15日,天津与北京签署了进一步加强京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制定涵盖了滨海中关村、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10个方面23条合作事项,两市将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空间资源、政策资源互补共享,推进多领域深层次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而在前不久,河北省也围绕“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提出了“52111”工程路线图,到2020年,河北将打造5个战略高地、建设20个示范园区、做强100个转化机构、转化1000项重大成果,同时将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转化孵化的比例提高到10%……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高度密集的科技资源要充分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先要梳理、盘活现有科技资源。“一个好的平台将有助于有效整合和盘活区域科技资源,对决策分析提供积极帮助。”苗润莲说,“融合多元异质创新主体,构架汇聚数据、扩展服务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创新性的网络生态系统,这将是三地当前科技资源有效配置极为重要的方式,对发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刘刚则表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再是一个科技园区或城市的地理概念,而是以一个或若干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范畴。他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打造的科技创新中心不再是传统的科技城,而是率先发展以数据产业为导向的创新生态系统和经济体系。数据产业的发展依赖的是能够实现数据实时在线共享的平台。而数据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产业结构,而且改变新知识的创造能力。京津冀科技资源创新服务平台开放应用,好比一个火种,将迅速点燃三地的科技创新分工合作热情。”
刘刚认为,北京科技资源密集的优势今后将得到更好的体现和释放,进而带动发挥区域战略新型产业集群优势,实现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联动发展的协同创新发展目标。
苗润莲也认为,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分工合作的潜力巨大。她说:“当前京津冀的经济发展趋势需要强化科技创新动能,想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政府层面应该在数据资源方面给予平台更大力度的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