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热衷“养生鸡汤” 专家:是一种沟通方式(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迪等专家共同完成的中国老年人互联网生活调查报告指出,老年人点击最多的资讯是心灵鸡汤、幽默段子和时事新闻。随着老年人对互联网世界的参与程度加深,老年人自身的生活阅历、偏好乃至文化品位也被投射到互联网世界,构建了独特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和互联网文化,而最具代表性的老年人互联网文化就是对心灵鸡汤和养生保健信息的偏好。报告指出,养生保健是老年人最喜欢浏览的微信文章。偏好“养生文”的老年人通常对自身健康非常重视。其中,认为身体健康对于幸福理想的晚年生活来说非常重要的占74.8%,认为比较重要的占到了21.1%;与之类似,认为自己目前身体健康状况需要改善的占到了79%。老年人首先会选择将此类文章转发到朋友圈的比例最高,比例超过30%,首先转发给子女和家人的比例为24.5%。因此老年人的朋友圈出现众多的养生知识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调查还显示,偏好“心灵鸡汤”的老年人中以女性居多,占58.9%,高中/中专/职高学历的老年人居多,占42.3%。
朱迪等人完成的报告分析了心理机制对老年人偏好“养生文”和“鸡汤文”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调查人员测量死亡焦虑的量表发现,老年人整体上表现出中度偏低的死亡焦虑和中度偏高的死亡接纳。相对而言,死亡焦虑程度高以及死亡接纳程度低的老年人喜欢看养生保健类文章的比例较低,而更喜欢看“心灵鸡汤”。在低度和中度死亡焦虑的老年人中,约1/3喜欢看“心灵鸡汤”,而在高度死亡焦虑的老年人中,42.3%表示喜欢“心灵鸡汤”。专家分析,可能对于生老病死比较困扰的老年人更害怕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甚至害怕就医,从而更需要用鸡汤类文章来引导人生态度或者寻求精神寄托。但是对于“心灵鸡汤”的依赖,不利于老年人正视自己的身体问题,可能导致没有及时有效地采取医疗保健措施。
有一种代沟被称为新媒体代沟
频频转发“养生文”和“鸡汤文”的老年人,多数会与子女们形成“代沟”,这种代沟被称之为新媒体代沟。很多子女都在抱怨自己的父母拉低了朋友圈的层次,有些儿女甚至选择不看父母的朋友圈。如果说别人家孩子是父母“鞭策”子女的方式,现在别人家的父母就成了孩子们比较父母的方式。
那么,儿女应该如何看待父母对“鸡汤文”和“养生文”的钟爱?北京回龙观医院老年病房主任燕江陵说,如果老年人还能频频转发“鸡汤文”、“养生文”,还要让子女认真阅读,这说明他们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人,身体还好,“至少大脑还能思考,手脚灵活,眼睛不花。”
相对年轻人来说,老年人退休之后,生活圈子变得更窄,社会交往减少,生活更平淡、更单调、更孤独。但他们有时间、有精力,他们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更关注健康。因此,“养生文”的热转是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但是对于一些“伪”养生的健康知识,老年人往往没有鉴别能力,这就需要儿女多多引导,当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这些不靠谱的养生知识没有生存的环境。对于老年人转发的“鸡汤文”,燕江陵认为,这表现出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鸡汤文”老年人认为讲得对,他就要发给子女来看看,也是对子女的关心,只是这种方式子女未必喜欢。
老年人喜欢彼此转发“鸡汤文”和“养生文”,燕江陵说,这其实是老年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就像年轻人在一起会说说现在去看什么电影一样,老年人会通过互相转发“鸡汤文”、“养生文”来增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跟过去我们见面会说“吃了吗”一样,现在的老年人见面都会说说自己有什么基础病,吃什么保健品,到哪里去锻炼,去什么地方旅游。有时候他们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疏解,“鸡汤文”也是一种疏导方式。
年轻人如果看不惯老年人的“鸡汤文”、“养生文”,也要尊重老年人。“这可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年轻人也要帮助老年人提高鉴别能力,当他们遇到“伪养生”、“伪鸡汤”的时候,还是要帮助老年人提高辨别能力,让他们既能开心愉快地交流,同时也不被虚假信息蒙蔽了眼睛。
本报记者贾晓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