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增强记忆力保健品并不可靠 安全性未得到(2)
他们往往通过一些小利小惠,把人们聚集在一起,然后宣传养生保健的重要性,大肆吹嘘保健产品和保健器具的种种“特效”,不少渴望健康的中老年人极易相信。
小编提醒大家,特别是中老年人:
切勿听信将保健食品比成灵丹妙药的虚假夸大宣传,切忌通过非正规途径购买保健食品。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健康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不要盲目通过会议销售、电话销售、免费试用等活动购买保健品。购物时要索要正规的销售凭据,保留购物发票及包装盒等购物凭证,权益受损时可作为投诉依据。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举报电话为12331
遇到上述推销保健品的,请直接拨打110。(原标题: 老人花40万买保健品当饭吃 结果营养不良晕倒)
港媒:内地老人热衷购买保健品 被无良之辈当成“摇钱树”
参考消息网7月24日报道港媒称,要提防内地老年人成为无良之辈的金矿,不法商人夸大保健品功效导致一些老人上当受骗。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22日报道,一名60岁的山东男子在发现自己购买保健品被骗数万元后跳海自杀。他和妻子辛苦攒的钱打了水漂。三年前,一位80多岁的退休心理学教授出版了一本书,分享了她多年来花费40万元购买各种各样据说对健康有好处的保健品的经历。在书中,这位退休教授质疑了这些保健品的功效和它们超高的价格。这本书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但是,这本书并没有阻止无数老年人沉迷于据称可以用神奇的方式改善他们健康状况的保健品。最近,陕西一位85岁退休教授的女儿因为父亲热衷于购买保健品而报警。她告诉警方,过去八年来,老父亲花费成千上万元购买这些产品,自己无力阻止。现在,他的房间里堆满保健品。警察后来帮助他们追回了这位老教授的部分钱款。
报道称,在意识到自己被哄骗购买了毫无用处的保健品后,一些老人并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无法追回钱款。
据《南华早报》报道,现在政府能够做的就是提醒公众对这些销售策略提高警惕——其中包括免费的小礼物、免费旅游、免费午餐,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服老年人,并将他们作为摇钱树。据称一些公司还会利用老年人的孤独心理。
报道称,过去十年,中国的保健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利用这个国家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
老年保健品销售套路增多 “三看”“三不信”防上当
新华社成都7月20日电(记者李倩薇)记者20日从成都市工商局了解到,该市为期100天的“晚霞消费维权”专项行动为老年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近598万元。工商部门提醒,保健品销售套路越来越多,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
“非法会议营销是老年人被骗的重灾区。”成都市工商局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类非法健康讲座、免费体验、分发礼品等活动是此次的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期间,该市各级执法人员共取缔无证照经营202户,查处违法案件163件,案值达2102万元。
“非法会销危害广、隐蔽性强,组织者一般在清晨、晚间或节假日等时间举行营销,经常变换营销地点,回避阻拦年轻人参加,逃避监管部门检查。为此,我们安排年龄较大的干部,以消费者名义‘卧底’现场,实地收集违法线索。”该负责人称。
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现在的保健品销售套路越来越多,除了播放短片或请来“专家”传授养生知识外,不少保健品都打着“生物高科技”的幌子,宣称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病的防治作用显著,一些被“治好”的患者还会现身说法。更有商家推出“返现”甚至赠送“原始股”的活动,宣称不但能治病还有投资回报,让很多消费者上当。
如何辨别保健品的虚假宣传?工商部门称,购买时要遵循“三看”和“三不信”原则。一看保健品标志和批准文号,二看产品说明书,三看外包装上的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有效期限等,这些基本信息标注不清的多为假冒伪劣产品。“三不信”原则是指:一不要轻信产品疗效,二不要轻信权威推荐,三不要轻信优惠促销、高额投资回报等说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