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盲人高考生:特殊教育后学的多半还是按摩(3)
1984年出生时,她的一只眼睛还有着0.1的视力,随着视力越来越差,父亲将她送往了当地的盲校,那是一所九年制的盲聋哑合校。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住校,从小就被封闭起来,盲生、聋哑生凑在一起,盲人看不见,聋哑人说不出,王瑞记得大家经常打架。
从小,盲生就被告知,以后要靠什么养家糊口。小学体育课,老师要求大家做俯卧撑,理由是这样以后按摩才有劲。
孩子们的理想,很快趋同了,到了初中,老师问大家以后想做什么,男生们便起哄,"娶媳妇开按摩店啊"。
初中毕业时,整个学校只有三个学生选择读高中,王瑞是其中之一。既然读了大学还是做按摩,为什么不直接去学技术?当年,王瑞问她的父亲,父亲只是让她要多有些希望,"说不定以后能学别的呢?"
2000年,带着这样的希望,王瑞来到了青岛,这里有全国第一所盲人高级中学。
1993年,长春大学已经开始招收盲人大学生,但中国还没有面向盲人的高中教育。为了补缺,青岛盲校高中部在匆忙中上马,第一期只有八个学生。直到这时,中国的盲人特教体系,才宣告完善。
王瑞来读高中这一年,青岛盲校高中部进行了扩招,每一年级两个班,二十来个学生,这一规模一直保持到现在,已经是全国在学人数最多的盲人高中。
葛玉萍是王瑞的班主任,她说,这里是唯一一所课程设置与普通高中一模一样的盲人中学,没有按摩课。
葛玉萍大学毕业后来到青岛盲校,其时正是1993年,高中部刚刚成立,没有课本,老师们自己动手,将普通的课本翻译成盲文,上一课翻译一次,制作成盲文教材发给学生,三年滚动下来,才凑齐了一套盲人高中的课本。
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所有普通高中该开的课,学校都有了。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全盲的,也有还能看见一点的"低视力",他们被排除在这个国家的普通升学体系外,他们的目标同样是读大学。
"我们的学生,已经是全国盲生中最优秀的那一批。"葛玉萍说,每一年,学生们通过单招单考上大学的比例,都能达到95%以上。
王瑞的课余生活,有了更丰富的内容,青岛的大学生志愿者来为他们朗诵小说。盲生们借机想象大学的生活,她记得,那时最流行的是《第一次亲密接触》,理科宅男和舞蹈女神的爱情,成为更多可能性的象征。
虽然学生们也知道,他们中的99%,不会成为工程师,不会成为舞蹈女神,只是按摩师。
"第一名和最后一名,还是上同样的大学,学同样的专业。"葛玉萍说,学习好的学生,到了后来就会觉得没劲。
她能做的,只是建议他们更乐观地看问题,"做一个综合素质高的盲人按摩师,难道不好吗?"
现在,学校在高一开设了职业与人生规划课,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以后的工作。老师会让学生先提,提自己想做的工作,当孩子们的想象天马行空,老师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意识到哪些才适合自己。
"这难道不残忍?"王瑞感到难过。从失明的那刻起,几乎被注定的按摩师之路,成了他们的人生天花板。
2014年4月29日,青岛盲校,一节高一地理课上,一个盲生这样解释人口迁移,"我来自宁夏,我从宁夏来青岛读高中,为了能有更好的出路,这就是人口迁移。"
总是要做点牺牲
早上八点钟,李金生坐在电脑旁,老师正在给他讲题。老师是一位志愿者,每个周末来辅导他高中语文。
这是个星期天,离高考还有一个月,复习的方式是直接从试卷入手。昨晚,李金生做完了一套2013年安徽高考的语文试卷,老师和他对答案,顺便传授他做题的技巧。
李金生失明已经二十年,但这不妨碍他使用电脑。
他用电脑复习,通过读屏软件将文档中的字读出来,甚至不用打开显示器。他会五笔输入,这比用盲文快很多,盲文靠摸,不同的点组合成拼音,摸得慢。打字的话,李金生只用摸熟一副键盘。
他希望用电子试卷参加高考,这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在他之前,河南省从没有盲人参加过高考,2013年底,当李金生来到户籍所在地驻马店市确山县报名时,招生办的工作人员一开始拒绝了他,告诉他没有盲人用的试卷,更别提电子的了。
"电子试卷比较困难",李伟洪曾和李金生联系过,读屏软件目前还读不出数学公式和图形,知道结果可能并不能让他如意。
张耀东的情况没有这么复杂,他能看见一点,这让他可以使用大字体的试卷。
和一般盲生不同,从小学到高中,张耀东是在普通学校接受的教育。他的母亲是当地一所中学的老师,这给了他们便利。
张鉴考察过当地的盲校,当时心里很不舒服,"他和正常孩子本来就不一样,降低了标准去培养,那还能成才吗?"
从一开始,张鉴就让他的孩子离这种特殊教育远一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