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中医的“经络”实现中医诊疗“重心下移”(2)
甘肃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说,发展中医药必须有好中医。人吃中药和牛吃草不一样,牛可以直接吃草,而人必须让中医开成中药方子才能吃。甘肃省名师上阵,形成了省市县乡村5级师承模式,1200多位中医师傅3年带出3000名徒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医师带徒活动。中医队伍从2008年的1.7万人,增加到现在的4万多人。
在重庆市垫江县高安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康复推拿科,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的童医生今年28岁,他额头上布满豆大的汗珠,正在为一名患者做双腿的康复推拿。今年是他在乡卫生院工作的第五年,去年被选派到垫江县中医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主攻康复推拿。
像童医生这样接受过进修培训的年轻医师还有很多。垫江县鼓励中医学科建设,增强中医辐射能力。财政对创建市级及以上重点中医给予专科补贴,进行重点建设,提高临床疗效,扩大重点专业影响力。
“中医药发展,人才建设是关键。培养人才就要舍得花钱,培训现有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待遇留住人才。”垫江县县长梅时雨说。
石家庄卫生计生委与市人社局联合评选了30名“社区知名中医”,在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据统计,与2012年相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诊疗居民数增加35%,中医处方数增加32%,中医药收入增加70%。
强筋
乡镇卫生院的中医也能评上正高,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确保人才“留得住、用得上”
年近六旬的盛刚是垫江县唯一有正高职称的乡镇卫生院中医师。他从1980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擅长治疗内、妇、儿、骨伤科等各科疾病。卫生院的中医能评上正高,这样的奇事缘于中医药人才评定机制改革。
垫江县卫生局局长刘卫东说,以往的职称评定,许多乡镇连1个指标都争取不到。如今打破单位限制,集中起来评审职称,职称名额集中使用,解决了多年来基层人员评不上职称的难题。
刘卫东透露,垫江县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增加医疗队伍编制,重点向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倾斜。在核定人员编制中,每年按30%—50%的比例单独核定中医药人员编制。县中医院编制由450人增加到900人。中医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实施财政配套补贴。由于政策的扶持,垫江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了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使垫江成为西部地区唯一拥有2家三甲医院的县。如今的垫江县,有中医医疗机构63所,卫生技术人员1727人,其中中医药人员715人,占卫技总人数的41.4%,远远超出18%的全国平均水平。
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面临非法行医的困境,石家庄市按照“村来村去”的原则,选拔一批高中学历的人员,到河北中医学院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脱产学习,取得相应资格后,补充到基层担任乡村医生,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留得住、用得上”。石家庄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张东升说,基层卫生服务站的村医只要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便可为其解决编制问题。据统计,共有146名人员通过了今年河北省组织的统一考试。
刘维忠介绍,甘肃省3年前开始每年组织民间一技之长中医考试,合格者发乡村医生执业证。年龄在40周岁以上、掌握中医一门或多门技术的民间行医者均可报名。目前全省已有近3000人获证。商务系统退休干部刘福峻自学加师承学习中医,去年考上乡村医生证,现在每天有五六十个病人找他挂号看病。
石家庄市深化中医药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探索从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带动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的新机制。目前,在开展一体化管理试点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达到30%,培育中医特色专科9个,能够开展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网络整体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链 接
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
从2009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确定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浦东新区、甘肃省、河北省石家庄市和重庆市垫江县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强化需求导向,分类、分层探索中医药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新举措,以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机制、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发展活力为目标,解决突出问题,创新政策机制,提升中医药治理能力,推进中医药协同创新,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卫 边)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12日 19 版)
相关文章: